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一篇论文,关于拆迁致富群体

 

@游识猷:#世上神马研究都有# 一篇论文,关于拆迁致富群体

📄 陈友华,孙永健.拆迁致富群体的人生际遇及其启示[J/OL].青年探索:1-14[2024-04-26]

🏠研究发现,面对突然拥有的前所未见的巨额财富,拆迁户一般表现为价值观的裂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剧变、非理性消费、盲目投资与创业,甚至沾染恶习乃至走上犯罪,这些失范行为使其极易重返贫困陷阱。

故而,文章尝试揭示出突然致富代价的机制,即突生性的财富增长只能短暂地提高个体的经济禀赋,对财富的长期积累往往存在限制或削减的负面影响。

🏠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基于2020~2021 年笔者通过28 个半结构式访谈搜集的质性材料,其中14 个访谈对象就是拆迁致富者本人。

🏠本项研究在东部某省会城市N 市的多个社区展开。

N 市拆迁户获得的补偿金额较多,尤其是在2010 年以后,数目更是不菲。

“以我们普通的三口之家举例,当时(2003 年)家里有三分地的宅基地,我们除了得到三套回迁楼房外,还有三十万元的拆迁补偿。要是晚点拆,碰上现在的标准,估计能拿到五十万都不止。要是我家里人再多些,地方再大些,一拆迁我可能就是千万富翁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吃光花光”(B-A-J)。

“原先,一户普通农民一年也就几万元收入,可拆迁后手里一下子多出一大笔钱,怎么也有大几十万元,那会儿哪怕是城里打工的亲戚朋友也都羡慕我们家”(D-C-C)。

“我们老家说拆迁,都说了整整十年了。我愿意被拆,我也想变有钱”(D-A-C)。

▍飞来横财后

🏠面对以往无法想象的巨额财富,拆迁户们起初无不感到惊喜,甚至过度兴奋。

在征地一段时间后,很多拆迁户依然沉浸在兴奋之中而难以自拔,自满于现状而不思进取,而恰恰是这种狂妄或虚幻造就了其日后财富的无度挥霍与大幅缩水。

“我永远忘不了成交付款的那一天,我把30 多万元的存折捧回家,那个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我以为这么多钱,以后一辈子也用不完”(J-B-C)。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拆迁补偿)是天上掉馅饼,从此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变成‘富豪’。日子一天天过去,整天吃喝睡无所事事,后来无聊了就开始大手大脚消费,还染上了坏习惯”(J-C-C)。

🏠因为征地拆迁,许多农民颠覆了原先勤劳致富的价值理念,资产的快速增值扭转了他们心中挣钱不易的意识,勤俭节约、劳动致富等优良传统与信念在突然致富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说实话,从拥挤的平房小院搬进城市里十几层的高楼里,(我们)也有些飘飘然。没有了地,再也不用下田干活,让我这个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庄稼人很不适应”(Z-A-C)。

“拆迁户里不务正业、买彩票的人特别多,他们渴望再经历一回‘一夜变富’。变成‘彩民’后整天围着彩票点转,渴望一出手就能中个头奖”(H-A-S)。

🏠也有很多拆迁户对于“飞来横财”充满了困惑与迷茫,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拿到安置费后,(我们)除了欣喜以外,就开始为以后的生活担惊受怕。周遭邻居拆迁败家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各县各乡都传得沸沸扬扬”(S-B-C)。

“这些钱都是死钱,越花越少。万一投资不慎就会很麻烦,最怕的就是生病,生一场大病,钱全没了。吃老本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还是担心未来”(H-A-C)。

▍旧有社会关系的衰落与冲突

🏠“原先熟悉的泥土味,现在却变成了成排高楼大厦,逢年过节走家串户都很不方便。很多村里的老朋友,走的走,散的散”(B-B-C)。

🏠因财产分割而引发家庭内部冲突。

在调研中,社区工作人员讲述了很多调解家庭财产纠纷的工作经历,为了多占有补偿款,家庭破裂、夫妻分离、兄弟反目,甚至对簿公堂的案例并不鲜见。

“这里有一户人家子女多,拆迁分了10 多套房,老人将8 套房都给了儿女,即便如此,子女们还为老两口名下剩余房产的继承权大打出手”(D-A-S)。

▍生产与就业方式的剧变

🏠囿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拆迁户们自然也无法在城市中谋求一份薪酬较高、相对稳定的体面职业。因此,保洁、安保、出租车司机、快递员等技能要求低、劳动条件差的服务型岗位便成了他们仅有的就业选择,也是政府在引导与培训时的主要考量。

“政府为引导他们(拆迁户)再就业,提供了一些保洁员等服务岗位,于是就有了‘开着豪车扫大街’的怪象。我也遇到过小区里‘开着奥迪的滴滴司机’”(H-B-S)。

🏠另一方面,更多拆迁户陷入了“眼高手低”“无所事事”的状态。

巨额财富让其在城里也存有“富豪”的幻觉,于是就出现了薪酬低、不体面的工作懒得去做但薪酬高的工作又不会干的尴尬局面。

加之,多数村民习惯了农业生产的节奏,难以适应城市工薪阶层的工作时间与劳动纪律要求等。

“我宁可失业也不愿干保安工作,难道要我开着奔驰去扫大街去?丢不起这人!况且工资还抵不过油钱”(S-A-C)。

“我们村好多人以前都是开拖拉机或是干工程的,工作自在,想干的时候就干,不想干的时候就歇着,现在突然去做(保安)那种按时上下班的工作,哪里坐得住?”(D-A-C)

▍补偿性、冲动性与炫耀性消费

🏠“还没拿到拆迁款,我就把十几元一包的‘利群’换成了四五十元一包的‘中华’”(S-A-C)。

“记得当时虽然还没有拿到钱,但村里已经组织大伙去团购豪车,团购的都是宝马、奔驰。

家家都买了,我也应该买”(Z-B-C)。

▍越轨行为:沾染恶习与犯罪

🏠原本农闲时对棋牌游戏的喜好发展成为日日迷失在赌桌上的赌瘾。

另外,突然致富者对财富的炫耀很容易招致犯罪组织的嫉妒与掠夺,而很多人往往在犯罪团伙有策略、成规模的设计下难以招架住诱惑,一步步“入局”。

“过去爱打麻将,小来来,一晚上输赢不过50 块。搬进城里后,不用种田,有钱又有闲,我就喜欢泡在棋牌室里,越玩越上瘾,赌资也越来越大,一晚上来去都是好几千”(Z-B-C)。

“好日子过腻了,就与外面一帮混混搅合在一起,玩起更刺激的毒品。百万元补偿款很快挥霍一空,为了筹毒资,他还向父母和朋友说谎骗钱。曾两次被送去强制戒毒,但过了不久还是死灰复燃。保守估计,赌博和吸毒在拆迁人员犯罪中,占到一半以上”(D-A-G)。

▍投资失利与创业破产

🏠部分人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充分意识到坐吃山空的风险。因此,总是希望借助各种手段来守财与理财,要么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与创业,但结果常常是血本无归,要么是采取退守策略,大部分资产存入银行,却难逃通货膨胀的命运。

“被镇上小企业忽悠,贸然入了股(非法集资),本想着能赚个盆满钵满,不曾想亏的比赚的多,最后企业倒闭、老板跑路,一波人的钱不了了之”(B-A-J)。

“对于那些暴发户来说,他们没受过什么教育,如果投资上当一两次,可能钱就没了。理财也处处是诈骗陷阱,可能将钱存在银行相对稳妥,虽然不能挣很多,赔得也最少”(D-A-G)。

🏠由于征地拆迁户就业困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政府鼓励拆迁户创新创业,不少学者为此加以论证“双创”的可行性而忽视征地拆迁户自身的能力与素养等条件。

然而,除了资本与努力,创新创业实际上还需要天赋、机遇等不可控因素,大多数人实际上都不适合创新创业,而对于经济富有但文化贫乏的暴富者而言,常规就业或小本经营可能才是解决生计问题的最佳出路。

▍造化弄人:拆迁致富之后再返贫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N 市拆迁致富后又返贫的案例绝不在少数,而即使同样是返贫,其类型与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与致富后生活方式剧变密不可分。

若拆迁致富者只是工作懒散、消费过度或投资失利那还仅仅是财富缩水,至多回到最初的清贫状态,但在心态上免不了产生“得而复失”的懊恼。

可一旦因为变富而沾染吸毒、赌博等恶习,那么其结局往往更加悲惨,不但经济上一贫如洗,而且还可能负债累累,或因此居无定所、家破人亡。

“他(拆二代)是社区重点帮扶对象,自从接触到毒品,家里的钱都让他败光了。毒瘾一发作,他就想办法要钱,他把社区当作摇钱树,三天两头来要钱。家里人都怕了他,已经不管不问,如今一个人租房子住。我们社区也是想帮他也帮不了”(Z-A-S)。

“听说已经在外面流亡大半年了,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炸金花’(一种非法赌博形式)等赌局中赔掉或被骗光了拆迁款,更多的是因为欠下了太多赌债而被‘放头子’(指民间非法放高利贷者)的人强占房子以及各种威胁”(D-B-J)。

🏠多数拆迁户仍习惯性地将已富返贫的原因归咎为外部环境而非内部自身,常常是抱怨大于反思、情绪多于理性,而恰恰是这种认知偏差才造就了其财富“得而复失”。

“要是没有政府拆迁,我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一穷二白,至少还有田地,坐在敞亮的大院里喝喝小酒,哪会沦落到现在的地步”(J-B-C)。

“没‘福’有钱也没用,但我不认‘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日后换个财路说不定就翻身了!”(J-C-C)

🏠财富并不是中立的,突然致富之所以常常导致意外的“恶果”,关键在于财富累积方式的特殊性:快速且轻易地获取巨量财富,即“快富”。

突然致富群体常常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而往往是社会转型与制度变革红利下的“躺赢一族”,主要通过非常态的再分配途径来迅速扩大自己的财富。

例如,拆迁致富者就是典型的享有城市化红利而过多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体现。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种“慢富”方式,巨额财富主要依靠积累而聚敛形成,过程更为漫长与艰难。在成熟的现代社会体系中,纵使拥有卓越的天赋与才能,要想跻身“富翁之列”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

首先,“慢富”要么依靠劳动积累,获取劳动报酬,要么历经资本积累,获取经营利润。因而从“心理账户”来看,这些财富“来之不易”,在个体心中拥有较高的感知价值,个体也倾向于努力维持或保护这些“意料之内”的收入或资产。

其次,“慢富者”不断积累财富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加深对财富理解、加强对财富管理的过程,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对财富进行保值增值。

最后,“慢富者”往往是市场竞争与筛选后的“幸存者”,市场机制会逐渐淘汰“财不配位”的失败者,而保留那些“德财兼备”的优胜者。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我的土豆炖排骨,附炒排骨等带骨肉类的心得体会

 1.png

虽然看上去颜色一般般卖相不怎么好,但是味道个人觉得是真的挺不错哟😋

刚学做饭的时候我老是听我妈妈强调火候,说如果想要炒鸡炒鸭做得好吃,必须要炒干水分爆到位,不然就会有腥味。

但这个火候怎么拿捏,什么叫炒干水分我真的不太懂,感觉好像炒变色了,那应该就差不多了。但是炒出来的排骨,就是有🐷的味道,调料跟配菜的味道是分开各是各的味儿……炒的鸡,鸡毛味,炒的鸭,那不用说了,感觉是鸭屎味臭哄哄的……

然后我抱着对做饭的热爱!不断练习,加上我妈妈的倾情指点(我觉得我妈妈真是一个好会做饭的牛批四川女人!)我大概掌握并且小小总结了一下如何把这种带骨头的肉类炒得好吃的方法!

首先,如果想炒排骨或者炒鸡炒鸭,那么不需要焯水🙅🙅焯水过后肉会变老的,影响口感。只需要把排骨或者砍好的鸡鸭,放水里泡一泡,洗去血水。我比较敷衍,常常冲一下就放锅里炒了。

然后重点来了!炒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是决定这道菜好不好吃成功与否的关键‼

热锅或者冷锅都无所谓,油热了就可以了,油可以稍微倒多一点。刚开始炒的时候,食材进去后油是浑浊的,感觉油里有水汽,虽然肉变色了,但是锅铲铲着很轻松,没有粘锅的触感,这个时候可以丢几颗花椒进去,然后炒着炒着,油变清亮了,没有那么多大泡泡了,排骨上的肉边缘的颜色变得有点焦褐色,而且锅铲铲的时候觉得锅底有一点粘,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倒料酒了。

等料酒在锅里挥发完,炒着锅铲觉得又有一点粘锅的感觉,就把切好的干辣椒,大蒜和老姜倒锅里炒了,翻炒一下下,你就会闻到肉和干辣椒还有大蒜混在一起的香味,完全不会有腥味的哦。(ps,我说的炒的时候觉得锅底有点粘是一点点粘,不是锅铲都铲不动的那种😱)注意⚠这个时候不要把干辣椒炒黑了,大概炒个半分钟的样子,舀一小汤勺的豆瓣酱,就随便一个郫县豆瓣都可以,炒出红油,把排骨翻炒上色,这个时候闻着更香了,做完这一系列的工作,大概会花8-10分钟左右的时间。

2.webp

这个状态就是炒好了的状态,就可以加水炖了!不过今天炒得稍微有点点过,但其实不影响口感的,如果想更软一点,颜色再浅一点点那个状态倒水煮也ok的!总体来说时间把控不超过10-12分钟都行!

接着倒水,开始炖排骨。记得在这里放盐,炖个四十到五十分钟就差不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放自己喜欢的食材,土豆的话请在要出锅的前十分钟左右放,其他的比如我们川渝特色的泡菜泡萝卜,就可以早点放。等到汤收得快干了,就可以放新鲜辣椒进去,炒到断生,锅里还留了一点汤汁,就可以出锅啦!这样的话排骨没有焯水,肉不会干不会柴,炖了挺久的食材也会很入味,超级下饭😋

最后来总结一下,

第一☝炒排骨的这个炒的过程很重要,是去除腥味的关键步骤。上面所说的步骤不要乱,不然影响去腥,花椒最先放,油还没有变清亮的时候就放了,这样会更好去除腥味,炒好后也吃不到花椒的麻味。料酒不能放太早,否则排骨又有肉腥味又有料酒味,要等到水汽炒干后放,姜蒜干辣椒最好最后放,记得加豆瓣酱炒出红油,这样颜色会更好看,味道也更有风味😻😻

第二是整个炒的过程基本上8-10分钟,时间依据食材的分量多少增减。但最好不要超过12分钟,炒太久就炒老了干了。然后炒鸡或者鸭,跟这个步骤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油会要的更多一些,然后时间差不多12-13分钟左右。

第三是加水炖的过程就可以放盐了,出锅放盐总觉得盐味浮在表面,然后汤汁不要收得太狠,留一点更好吃。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啦!希望大家都能做出好吃的菜,享受生活

3.webp

之前做的干锅鸡还是鸭来着?

4.webp

第一次做卤肉饭的卤肉?块儿切大了

来源:豆瓣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离钱近的地方好搞钱

 dollars_499481_1280.jpg

@泛舟Rain:师座搞错了我想要在这句话里面表达的意思。如果简单按字面理解,那我们取钱的时候第一手是银行柜员,岂不是说明我们取钱越多柜员越受益?

这里面的传导机制是这样的:
1.理想中的经济学模型:今天车子1万一辆,鸡毛菜1元一斤,明天货币增发100%,明天一开门,车子标价2万一辆,鸡毛菜2元一斤。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面举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但这不符合现实的货币传导机制。

2.真实的货币、价格传导机制是通过收入利润的流转机制来实现的:

具体的例子如下:
原来全社会总共有1万元,现在央行新创造了1万元新货币,全社会的货币增加了100%。但这个新发行不是100个老百姓每人都获得了100元。而是1月1日,央行通过工商银行给政府城投或者某央企放了一笔1万元的贷款。

然后央企或城投开始花钱,他们决定在1月2日用这个新增的一万元来造开发区大楼。那么水泥厂、钢铁厂、包工头是不是需求就增加了?对他们来说,1月2日全社会的需求真正地增加了,水泥开始赚钱、钢铁需求开始改善、包工头开始找农民工做项目(货币传导的第一道)。

但是1月2日那天,开饭店的小张、表演擦玻璃的小姐姐完全感受不到这天的需求发生变化。1月2日这天,货币的发行对他们是没有影响的。

假设工程1天就做完了并且回款了,1月3日这天,水泥厂和钢厂老板发了大财。他们的利润和手上的现金都大幅改善了。于是他们开始消费。1月3日这天,他们打赏的小姐姐发现收到的大火箭突然变多了。于是小姐姐也很开心(货币传导的第二道)。

1月4日,小姐姐为了庆祝昨天收到了大火箭,决定下馆子搓一顿,于是小张发现今天的生意也开始改善了(货币传导的第三道)。

如此如此,货币逐渐通过更接近货币的人向不太接近货币的人传导。但我们要知道,水泥厂老板赚了1万元,但他们的消费增加是不可能增加1万元的,是要打折的。因此,到小姐姐这里额外拿到的大火箭可能只有6000元。而小姐姐出去吃饭花的钱可能只有3000元。

因此,货币传导链条的远近直接决定了你在本次货币发行过程中的受益程度,这本质上是一次再分配过程。原因就是大家在没有感受到需求变化前是会粘滞在原有的名义价格上的(小张在小姐姐来消费之前是不敢随便涨价的)。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是:在小张的社会认知里,全社会的货币不变(还是1万元总货币在外发行),所以全社会总共有1万元价值的一千碗面条的合理定价应该是=1万元(货币)/1千(碗面)=10元一碗。

但有些人已经比你提前知道全社会的货币是2万元了。人家心里知道,现在的合理定价应该是2万元(货币)/1千(碗面)=20元一碗。

但你不知道,你不敢涨价,所以人家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占了你的便宜。

这就是离钱更近带来的额外好处。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为什么让生物感到舒服的大多是坏事,这对发展又有什么好处呢?

 12.jpg

作者 / 赵泠

前提错误,“让生物感到舒服的大多是坏事”并不成立。

例如摄入自己能消化的糖和脂肪可以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对自然环境里的所有动物来说都是有利因素,长时间的自然选择塑造了对这些成果进行奖励的机制。

现代人之所以会为“吃了太多糖、发胖”“高血脂、高血糖”之类发愁,一来是某些现代国家太擅长制造这些东西,导致营养过剩成为一些地区的普遍现象,人们的营养摄入量长期超过身体所需,引起健康问题,二来是某些现代人对寿命和身体健康的要求远高于野生动物和贫困地区的人们。

这些奢侈的烦恼在生物圈的占比、在现代人群中的占比、在人类历史上的占比都是绝对少数,持续时间太短,而且这些健康问题产生的选择压并不大:它们很难期待在你能够产生后代之前就将你杀死或让你失去生育能力。因此你无法期待人类的奖励机制很快适应这些变化。

数十万年前,古人类处于狩猎采集时代的时候,一部分人因为突变而更擅长囤积脂肪,或者更容易从牛奶中获得营养,这在当年是生存优势。时过境迁,这些古老的工具在现代引发了健康风险。

  • 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筛选出小 RNA[1]miR-128-1,观察到它在机体代谢中发挥的一系列调控作用。该小 RNA 位于哺乳类演化的热门区域 2q21.3,这组基因包括乳糖酶基因(LCT)和在动物体内促进脂肪积累的多个基因。miR-128-1 能让机体减少能量消耗,囤积更多脂肪。在现代人久坐不动、胡吃海塞的生活方式下,miR-128-1 则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紊乱。
  • 在小鼠模型中,靶向 miR-128-1 的药物和干脆敲除 miR-128-1 都能明显减少脂肪积累[2]

“胡吃海塞会引起疲倦、腹胀等不适感”的原始机制并不很擅长应付这些,毕竟它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机会有限。

又例如摄取氯化钠对陆地动物非常重要,食草动物在自然环境里经常需要去舔岩盐或寻找海风送来的盐粒,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产生了对获取盐进行奖励的机制。古代人屡次围绕盐湖、盐井等展开激烈的暴力冲突。

现在一些人吃了太多的氯化钠,引起高血压等问题,也是因为人类变得可以大量获取氯化钠的时间太短、选择压太轻微,基因还没做出明显的响应。

上瘾性物质、精神药物和某些毒素是另外的原因:

生物的奖励机制是依靠身体产生的多巴胺等多种化学物质实现的,其它生物和化学工业可以制造和那一样的物质或是分子构造类似、能触发相同受体的物质,抑或制造促使多巴胺分泌的物质,你通过各种途径摄入这类物质都可以触发奖励机制。

少许的不适感可以促使人体分泌内啡肽等化学物质来减轻痛苦并产生欣快感,避免痛苦引起身体动作变形或精神沮丧,帮助你保持注意力。

  • 内啡肽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人们发现它引起的生理反应、止痛效果和欣快感跟吗啡类似,它是脊椎动物自身体内产生的、具有类似吗啡的作用的氨基化合物(肽)。
  • 后来的研究发现人和多种动物的肌肉等组织能制造真正的吗啡。
  • 辣椒之类香辛料含有辣椒素,辣椒素能结合香草素受体亚型 1 跨膜受体(TRPV1)、触发类似灼热和痛觉的感觉,刺激内啡肽分泌,在一定的辣度范围内呈现“辣椒越辣,分泌量越高”的关系,引起世界上有不少人喜欢吃辣椒。
  • 局部大剂量辣椒素可以让 TRPV1 失活,妨碍慢性疼痛信号的传导。辣椒素可以靠这样的机制来治疗慢性疼痛,你能找到含有辣椒素的风湿膏之类产品。
  • 不要过量:过量的辣椒素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吃太辣的东西可能造成胃穿孔等危险状况。可对比树脂毒素(RTX)的情况,这是已知最强的 TRPV1 激动剂,与 TRPV1 的亲和力约为辣椒素的 500~1000 倍,人摄入 10 克 RTX 后会受到严重伤害,可能致死。
  • “跑者愉悦”:长时间运动耗尽肌糖原后,人体有概率分泌内啡肽,减轻疲劳带来的不适,并产生快感。长跑、长距离游泳、长距离划船之类伴有深呼吸的连续性中高强度运动可以较为有效地触发这种状态。现代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有时似乎会触发这种机制。

一些在自然环境里极少接触到的物质可以偶然触发并无关系的机制,例如醋酸铅在过去几千万年间很少出现在哺乳类面前,没有形成什么正经的检测机制。人饮用含有醋酸铅的饮料可以产生甜味,这样摄入铅可能毒害了一些古罗马人。


其实,我们可以回到原点之前:你以为你的生物学身体可以“不要多巴胺”么。

肾上腺素在战斗与逃跑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能增加肌肉血流供给量、心输出量,促使瞳孔放大和血糖上升。此物质在人、多种动物乃至某些单细胞生物的体内都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你看它的生物合成前体里那个多巴胺熟悉么。

来源:知乎日报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只要肯吃苦 ,就有吃不完的苦

 flower_3364920_1280.jpg

@皇城根下刀笔吏:有一次跟一个出海到东南亚国家(印尼还是越南,我有些记不太清了)的人聊天,说那边的员工,跟国内不是一个概念。

工资只能按半个月发,不能按全月发,否则有些员工在拿到工资后,可能便消失不见了。是真的消失不见,打电话不接,发信息不回,人也不来了。

老板不能随便批评、指责或者骂员工,否则员工便直接不干了。

如果你骂的员工多了,人家团结起来,集体罢工,要求老板道歉后,才愿意复工。我听完有些诧异,说要求老板道歉?对方说,是的,得老板道歉后,人家才愿意复工。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有些员工可能会团结起来,采取一些过激行为,跟老板对抗。

而且,人家完全不想卷。如果你想让员工加班,基本不可能。不是给不给钱的问题,而是给钱也不加。很多当地员工,也接受不了中国公司的正常管理模式。不是说接受不了996、007的管理模式,而是接受不了中国公司的正常管理模式。

假设你在国内是这样一个管理模式,同样的方法复制到那边后,很多当地员工接受不了。接受不了后,便会不打招呼直接走人,导致员工的人员流动性非常高,影响公司业务发展。

当然,那边的人员成本相对低很多。大概花人民币四五千元一个月,便能招到在本地算是比较好的人才。不过,虽然人员成本低,但上面这些问题会导致人员的使用效率也比国内低。

据说,在当地招两三个员工,其效用还不如国内的一个实习生高。

所以,出海业务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成功的。看似劳动力便宜,但跟国内的劳动力不是同一个概念,使用效率也比较低,对抗性还比较强,坑很多。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没错,这就是相亲经济学

 发一个长文,我称之为相亲经济学。

这两天好几个小伙伴让我聊相亲区的瓜,为什么不论是微博上的大二,还是B站上的二狗青年,这几个相亲账号社区现在都高度偏向女用户,对男用户极端不友好呢?

为什么同样是年薪二十万,女生就是优秀独立,男生就是低收入普信男呢。

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影响,有的认为是戾气变大,还有的人干脆认为是账号运营是随大流“打拳”。

其实没那么复杂,各个平台的相亲账号都偏向女性,这还真就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结果。

2024_04_17_07_35_35.png

我相信你们都听过飞机弹片统计的故事,二战时美军委托哥伦比亚大学一位教授研究飞机安全问题。

很快统计发现,返航的飞机多为机翼受损,机身受损轻微。

于是军方得出结论,既然受损部位集中在机翼,那么我们毫无疑问应该加强机翼部分装甲。

但大学教授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理由是数据统计里没有机身受损的样本,说明这些地方一旦中弹就回不来了。

统计表里密密麻麻的机翼受损数据,反而意味着这个部位是没那么重要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商学院经典案例——幸存者效应。

年少的时候,我读到这个故事其实是比较诧异的,不是因为这个案例多精妙,而是我觉得从难度来说,幸存者效应的理论并不复杂,稍微想一下就能想到,美国军方那么多聪明人,难道都没发现吗?

后来我才理解,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里,想从无数案例,海量的信息流中抽丝剥茧的找出逻辑线,其实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大部分人往往下意识的随波逐流,很少去思考水面下的真正答案。

当前的相亲市场,本质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幸存者效应。

为什么结婚这事,前两年大二评论区还是五五开,认为男的女的只要年纪大了都着急,

现在几乎一面倒的认为,结婚就是男的在着急,女的都不着急结婚?

因为男性们真的更急了?可这符合舔狗经济崩塌等现象吗?

显然不符合

——真正的答案是,因为男性真的不关心了,男性真的大量离场,导致相亲市场剩下的用户都是女性了。

相亲市场活跃用户以女性为主,那社区当然全是女性爱听的声音。

这也是为什么一说彩礼全是支持的声音,为什么约会AA会被骂狗血淋头,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全是同一个,当前相亲市场女性呈压倒性比例。

相亲社区对男性不友好,对男性更挑剔,认为男方更需要婚姻,反而意味着当前相亲市场全是女性,所以喊出的都是对女性希望听到的声音。

只有这个结论,才能和百合等相亲平台的数据对得上,

百合等平台数据显示,部分城市相亲市场男女比例已经达到1:40级别~~

2.png

也只有这个结论,也才能和之前体制内相亲会全是女的,男的不够要去拉壮丁凑人头的情况对得上。

这还解释了一个疑问,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网上都说男的多,一到线下相亲会,男性居然要四处凑人头,线上线上为什么会如此割裂,其实不割裂,线上话题存在反向发声的幸存者效应,要反着看。这样线上线下其实是一致的。

理解这个,你就理解,为什么大二等相亲账号社区高度偏向女性,

如果你把大二等相亲账号视为一个普通自媒体账号去看,那么这就是一个女性粉丝占比70%甚至更高的账号。

自媒体内容偏向目标受众,是非常合理的行为,非常符合市场经济。

美妆博主女性粉丝多偏向女性大家都理解,相亲博主女性粉丝也多,所以也偏向女性,你怎么就转不过弯来呢?

但如果只到这里,我觉得这点内容是不够称为一个经济课的。

如果有人视野广泛,可能会发现另一件事,几乎就在这两年,几乎就在同一时间,

在相亲博主们偏向女性的时候,红娘博主们,则开始一面倒的偏向男性。

2024_04_17_07_36_01.png

2024_04_17_07_36_09.png

WHY,为什么?相亲市场不是女性多吗?为什么红娘们却能顶着女性受众压力帮男性说话?

这是不是违背了商业逻辑?

——因为红娘的商业模式是结算机制。

不论是大二还是二狗,抑或各个大学墙表白墙,这些相亲账号都是流量机制,也就是不管是否有人结成对,只要有人投稿有人看,有流量账号就能盈利。

这个商业模式更接近内容自媒体,那自然是受众群体决定了内容偏向。

而红娘们是结算机制,也就是不管你线上声音再响,她就看成了几对,成一对新人,她才能收钱。

那么,在1比40的男女比例下,如何更快实现成交呢?

拉升男用户比例,对吗?

在女性数量压倒性溢出的情况下,谁有更多男会员,谁更快围绕男用户成交,谁就能更快出单。

这就是为什么红娘们敢直接拒收35岁以上女性简历

因为这种情况下,真的是你不干有的是帕鲁干。

甚至,这还解释了为什么红娘们不但拒收大龄剩女,还要做成视频挂出来。

2024_04_17_07_36_24.png

因为这其实提升了她们的工作效率,听起来很残酷,但事实就是

你投简介我还要花时间挑出来扔掉,那干嘛不直说超过35的我这边不收呢?

如果你觉得无法接受,巧了,我过滤的刚好就是你这样玻璃心的群体,双喜临门。

商业领域不存在无效操作,这么多红娘都这么干,必然是有其原因的。

这也和线下婚介所,这两年拒收35岁以上女性的逻辑一致。

因为线下婚介所,也是结算机制。

甚至线下更残酷,比如你看2019年那个报道,女方交钱没成告婚介的案例。

女方询问男方为什么见面后没后续了,结果男方告诉他自己行程很满,婚介一天给他安排了三个女的见面,忙着赶场子。女方大怒状告婚介所~

2024_04_17_07_36_40.png

这还解释了,很多女性为吐槽的,为什么红娘都偏向男性劝女性放宽标准,就不能让男性放宽标准吗?

在1比40的供需关系下,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你不干后面还有39个人排队呢,我直接把你飞了换下一个就行,吃饱了撑着去让买方放宽标准?

事实上,1比2的供需关系,卖方就已经完全没有议价权可言了~

类似刚刚1:3的案例,女方不但要额外交钱,男方这边见完不满意的连聊都懒得聊。

而到1比10,1比20这种比例,已经连议价过程都是浪费时间了,相比劝你,我直接换人是更快的。

这和之前女性博主那边,投稿吐槽男生相亲态度过于强硬的内容也互相印证了

2024_04_17_07_36_47.png

也解释了为什么哪怕杭州王阿姨这样知名的公益红娘,也选择了拒收87年之前女生,因为收了也没人配,干脆不收

2024_04_17_07_37_02.png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业模式决定了社区形态

所有你觉得难以理解的现象,从经济角度来看,逻辑往往都非常清晰。

相亲账号校园墙是流量导向,不需要管你能不能成,只要账号有人看就行,那必然是偏向数量更多的女方,

红娘是结算导向 ,成一对才能赚一单,女多男少的情况下,必然偏向供需紧缺的男方。

没错,这就是我总结的相亲经济学理论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看过最诚恳的外卖订单,不笑都算是种挑战

 raspberry_3357217_1280.jpg

外卖便利了生活,也为文学创作提供着重要阵地。

一直有大量文艺工作者潜藏其中,抓住每餐的机会挥毫泼墨,将一腔热血都泼给了读者。

在此之前,也许没人想到吃个饭能遭遇多高强度的心灵冲击。

有时只需保持探索欲,就会明白为什么人类对社会生活全貌的认识还是太过局限了。

很难说有多少人从中感受过震撼,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朋友早已打破点菜和许愿之间的壁垒,每个字都掷地有声,相当有感染力。

老话讲民以食为天,那么因食物产生的交互更像是完成天人合一的桥梁,很显然只有把格局打开,愿景才更能落在实处。

古老的智慧已被现代化技术加持,不用笔一样能力透纸背。

就算是血战沙场多年的勇士,面对他们时也会体验到久违的局促,那是种充满生命张力的表达方式。

有人依靠阅历接纳世界,有人则始终在回溯本我,横贯古今的情怀不会走远,真正的先锋派艺术都在民间。

只是对于第一次接触的人来说,还是有点太过慷慨了。

有人说一旦把最真实的独白摆上台面,根本需求也就跟着浮出水面,再将蓬勃的创造力完全融入其中,自然就会得到来自彼岸的关照。

朴实与痴心构建起一套完整世界观,他们从不在意什么繁文缛节,目标要明确,沟通更要张弛有度。

要在这种语境中脱颖而出,首先得对生活本身有所总结,深入领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给平凡的日子附加多样化文学价值。

熟练掌握冲突手法是最基本的条件,他们不会错过任何细节,善于挖掘常人视野之外的秘密,随时能为语言打上思想钢印。

其中高手更是摆脱了客观因素的限制,常用最简单的逻辑烘托最深沉的迷思。

他们一顿饭的功夫即可轻松消弭生物学上的距离感,在创造奇迹方面很有经验。

一个传神的作品总会激发新的创作欲,好比一场精彩战局里总会出现新势力。

人情世故讲究有来有往,发散出去的思路也得有个回音,而当对面开始主动超车,更多具象化表达被补足,结出的艺术果实才会丰满。

来言去语间描绘出情愫,一句话带来一份故事感,伤情最是晚凉天,伤人的总是孽缘。

这就像在感情深处展开博弈,从务实的角度阐述诗意,抓住了客情,也展示了实力。

也许正是为了表示尊重,他们才毫无保留分享自己的心境,以期与对手共同演绎那段无法抹去的心路历程。

要是实在情到深处,那就跳过寒暄直探肛肠,类似打造一种戏剧冲突,不断搅动着苦海泛起浪花,直到对方走进急诊,直到自己被依法查封。

至此我们仍然无法判断之前送出的到底是饭还是凶器。

尽管难以确定当初发生了怎样的剧情,但文字的表现力已经得到凸显。

过程是具体的,目的是模糊的,方法是耐人寻味的,甚至有时候压根也无需开口,微微一笑就足以达成共识。

虽然感觉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这大概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回头客》

再简短的语句也能容纳很多遐想空间,直白反而更能触动人们心中柔软的部分。

细心的人一不小心就会沉醉其中,逐渐品读出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不管用哪种方式进攻,对方都不会让话掉在地上,某种角度上看,这有点像相声。

双方的交替放飞似乎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民间文学风貌,难免一度有人怀疑他们就是为了这次交锋,才打开了外卖平台。

毕竟越离奇的体验才越能激发灵感。

外卖守恒定律

“以前碰到过一个买桶装方便面的顾客,说面不好吃,给了差评。”

“但我只是个开超市的啊,面又不是我产的。”

可以说他们共同探索着人际交往中的关键要素,就像合伙为当代生活添加脚注,又把社会微缩景观融进了一次配送当中。

功力精深的高手远不止在结尾处一锤定音,他们珍惜每个能够表达自我的机会。

尽管评价是最终结果体现,但很多时候在过程中早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微妙局面。

不同于跨越时间的交流,实时沟通更容易获得极致氛围感。

当一位战士解放天性,斗争意识就将被激活,你很难预料自己会看到哪种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延展,那么很容易发现更多游离于外卖之外的情感波动。

深层的人文关怀在不经意间展现,体贴的人向来藏不住挂念。

真正的骑士掌握着职业道德的最终解释权,就差直接骑进客户嘴里了。

但即便是走过南闯过北的狠人,也同样有绕不开的障碍。他们经验丰富,自然比谁都懂得世间险恶。

你可以将其看作是某种直面挑战的选择,兼顾诚恳与豪情,靠行动重新开宗立派。

也许在他们看来,叛逆才是人性的底色。

“有一回出门看到一个小伙子在路边晒太阳,穿饿了么蓝衣服,戴美团黄头盔,骑一个红色电动车,车上是京东到家的绿保温箱,还挎一个邮政的袋子,打远处一瞧以为颜料盒成精。”

“但那个瞬间我懂了,越想追求真我,就越要投入到红尘中去,吃过见过才能闲庭信步,这应该就叫顿悟吧。”

或者说只有彻底贯彻开拓精神才能进入这种级别的赛道,他们已经发展出流派,又在很多地方留下了宣言。

从社交平台上的一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求道者的脚步了。

要知道他们从多个角度透露出了幽默感,频繁的攻防转换间已经有所沉淀。

据说不少人都因此理解了缘分的安排,有时还能感受到家长式的关怀。

有位朋友曾表示,自己是在外卖的帮助下才完成的毕业论文,那些订单记录着体重变化,同时暗藏许多孤独夜晚。

在他看来那不仅是解决饥饿的一种选择,也是浓缩着大千世界的后现代诗篇。

而他如今已经在无数次下单中找到新的出口,越来越懂生活了。

来源:不相及研究所 微信号:buuuxiangji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高楼大厦维护成本高还是低,取决于入住率

 city_4119806_1280.jpg

@李建秋的世界:说高楼大厦的维护成本高就搞笑了,
高楼大厦维护成本高还是低,取决于入住率,
只要入住率高,那维护成本低的很。 ​​​

X乎上都有关于“高楼大厦维护成本高”的说法,
简直是搞笑。

以人类的思维,我不说以人类的思维那好多人就外星人的思维:批量制造会降低成本,集中居住怎么会抬高成本?咋想的?啥思维?工业化这么多年了,白工业化了属于是。

一家一户跟美帝那种大house,供水,天然气,供电,通讯,排污,环卫……
那得多长?以为这是不要钱的是吧?

一个大楼下来,把大楼的用户平摊成那种美帝的house,那市政建设得要多长?
大楼需要维护,你那house不要维护?

是单个house维护的费用高,还是集中的高楼大厦的维护成本高?
咋地?需要我教工业化的基本原理?

美帝被遗弃的house少了还是怎么着?
而且更长的供水,天然气,供电,通讯,排污……这都是要钱的。
这还有治安问题,需要更多的警察,
环卫什么的我都说了。

高楼大厦和house这是各有各的优势,
住house就不要指望到处都有烧烤店,都有商业区什么的,
自己开车出去买东西,一周一次。
那没办法,人口少,集中度低,搞不了商圈
高楼大厦吧,它居住起来可能没house舒服,毕竟一家一户可以撒开了浪。
这个各有各的优劣。

但是如果说维护成本,你说高楼大厦的成本高,那就搞笑了属于是。

因为我有朋友就在美国居住,住的就是house,
有一次他的排污管坏了。
情况是这样的:美帝的那排污,是先一家一户的排到片区排污,然后片区排污再汇聚到主排污管道。

排污管是怎么坏的?他那house旁边种了个树,数长大了,没注意到根,根把排污管给刺破了。
在美帝搞这玩意是大工程,先让警察把道路封锁了,然后找了人检查排污管,挖开地面,修复排污管,回填。
花了一万美元。

为什么美国人心灵手巧,能做木工,能修房顶,啥啥都能做,为啥你不行?
熟能生巧呗,要不你来?

至于说不愿意交物业费的问题,这东西到最后就会形成规范,
搞多了,自然就会变更法律。

那不是成本问题啊,那只是法律运行问题,我们讨论的是成本问题,
美国不交物业费行吗?美国不交房产税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