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商品并不是价格越便宜对消费者越有利啊,超过一定限度就翻转了

 

@一玶海岸:#磨铁已全面停止对京东发货# 这个事情,和之前某厂家卷出10万元以下的车、pdd的崛起、平台大促到处要求统一定价9.9元的小商品,是一个性质。

各位,这样卷下去何时有个尽头啊?

商品并不是价格越便宜对消费者越有利啊,超过一定限度就翻转了。

在一个经济体里,如果大部分人的消费偏好都是价格低廉而没有其他,大家的工资也会随之更卷,活得更累。这是一个负面循环。

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品牌能够不拼价格,靠技术、渠道、靠品牌定位、甚至靠b格、靠故事,靠营销,只要在不犯法的前提下,能合理卖出高价,有人愿意买,是非常需要保护,需要支持的好事。

愿意花钱买这些高价商品的人,并不是小布尔乔亚精神发作。他们这些great fools和能够卖出高价的品牌,是一个经济体正常运转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大家活得不那么卷的那个部分。

纸质书现在已经便宜得不行了,作者也好,出版社也好,都没有利润。继续这么被折腾下去,这个行业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把最新款电动车定价在10万以下,对中国品牌只买便宜货的刻板印象是促进还是……?您好歹建立一个子品牌专卖便宜货呀

这些9.9元的耳机、小商品,我买来干什么啊?就为了给你618冲业绩么?

各路老板们,能不能有点精气神。他们真的应该学习一下华为。

我记得在被美国制裁之前,华为是唯一一个把不走低价路线,硬生生在高端手机份额里把苹果和三星切下来好大一块市场份额的品牌。

别总在低价这个泥潭里卷来卷去。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尊重电脑了

 你,会用电脑吗?

听到这个问题,估计在座的各位只会轻蔑一笑,认为自己受到了莫大侮辱。

哥们还不会骑车的时候,就已经左手开心网偷菜,右手在红警里单挑 7 个冷酷的敌人了好吧!不会用电脑?别太搞笑。

先别急着喷我,且看下文。

前两天,一个离谱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叫 #Steam代安装

说现在有一堆网店在提供收费服务:给别人装 Steam 。

销量最高的那家,已经卖出了 8000多份。

2024_06_15_08_09_31.png

安装价格从 3 块 6 到 19 块 8 不等。

3块6标准版,是商家给你链接,自己下载安装; 7块8豪华版,商家远程给你安装好; 19块8的尊享版,账号帮你注册好,加速器给你开好,上手就能玩。

看到这你一定会觉得,这玩意太智商税了吧,我上我也行。

起初网友们反应也是如此,但看完买家秀后,他们的评价来了个两极反转:

这钱,人家活该赚。

因为真的有不少买家对电脑常识的缺乏,到了让人无法理解和沟通的程度。

众所周知一些“风险链接”在微信里是打不开的,所以商家用微信发送链接后,都会加一句 浏览器打开

但还是有买家因为“ 微信里点不开链接”,消息回复不及时,给了差评。

除此之外,还有买家搞不懂什么是“安装路径不能有中文”,什么叫“其他浏览器”。

我知道读到这里,各位的低血压已经被治好了,但你别跑,今天必须让你试试高血压的滋味。

只要在网上搜罗一圈,你就会发现:

怎么 2024 年了,不懂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了。

前阵子有个事特火,一个叫庄不纯的游戏制作人被小屁孩骂了。

事情的起因,是他经常分享一些植物大战僵尸的 MOD 。为了防止被网盘和谐,他都是先压缩一下再上传。

但网盘在线解压缩需要会员,然后有人质疑了,这不就是变相花钱买游戏?

庄不纯表示不理解。。。怎么 自己每次发布资源,都有百来号人问他怎么从网盘下载,怎么解压缩,为什么解压缩后是一堆文件的。

Emm。。。

这种“ 电脑盲 ”越来越多的情况,还不局限于国内。

Reddit上有老哥就说公司请一批20岁年轻人来试用,结果 八分之七不会打开浏览器

还有人吐槽自己要教一堆18-21岁的员工 如何截图、打印文档、在不同软件之间切换。。。

Damn!

中老年人不会用电脑,这很好理解,但按理说上面想要玩 Steam 、或是找 UP 主拿游戏资源的网友,应该是年轻人居多才对。

所以为什么科技进步了,网络普及率也相当高了,年轻人们却对电脑基础知识越来越陌生了?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时间拨回 20年前。

在那会,玩电脑是一件非常值得在意的事,也充满了仪式感。

它是我们接触互联网的唯一途径。每个人在电脑上聊着 QQ 、在网页里偷同学的菜,耳边浮现朴树的歌词:

“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 Windows98 。”

无聊时,电脑自带的三维弹球和《金山打字通》就能玩一天;

在 4399 里玩《狂扁小朋友》和《死神 VS 火影》更是人间顶级享受。

如果用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我们那一代人对电脑是天然的 respect。

可这种情感,在千禧年之后出生的人,年纪越小,就越缺失

因为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手机逐渐扮演起了电脑的角色。

一开始它只是电脑的平替。天可以用 3G QQ 聊,菜可以在 WAP 网页端偷。

再后来,手机直接替代了电脑。

各大网页和工具都做成了手机 App 。从上网查资料到网购,从开视频到看新闻,这些原本都要借助电脑解决的需求,最后都换成了手机。

对很多00后 10后来说,让他们接触到电子世界的,其实是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

而不是电脑。

《 2021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里指出,未成年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里,有 90%是手机上网。 台式电脑/笔记电脑均只占据 40%左右。

而未成年人拥有的上网设备里,60%的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手机, 只有10%有自己的笔记本/台式电脑。

差评君也问了两个同事的孩子(都一年级)。

其中一个孩子会用电脑,知道用百度去搜东西,这主要是因为父母会限制他使用 iPad 。

另外一个孩子,平时上网课、学编程都是用 iPad,iPad 用起来比爸妈都熟。但电脑只知道如何开机和移鼠标,具体操作完全不会。

电脑对于00后和 10后来说,很可能已经不是必需品了。

但年轻一代玩不转电脑的深层原因并不在此,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移动设备,都太“好用”了。

随着数码设备的易用性提高,他们失去了捣鼓电脑的动力。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的计算机水平主要是来源于自己的摸索。

差评君小时候为了玩盗版游戏,硬着头皮研究什么是 ISO 和安装路径,弹窗闪退怎么办,去哪挨个下载缺失的 dll 文件。

只有这些解决了,我才能进入那个电子世界,当游戏发行商 logo 亮起,是比通关还值得高兴的时刻。

我的计算机技能,就在碰壁过程中逐渐娴熟。

但现在的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很少会碰壁了。

手机里的各项设置给你调好了,软件也有自带的应用商城,你根本不需要去搜索引擎里找资源,判断软件是不是病毒。

甚至电脑也早趋于稳定,报错、死机不再那么频繁,知道“任务管理器”的人也越来越少。

就算真遇到没法解决的难题,只要下个订单,师傅立马库库给你修好。

当服务逐渐便利,价格也开始低廉,痛苦地摸索就显得不再必要。此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破财消灾”,对电脑的了解自然也停步于此。

也许看到这你还有疑问: 上学时,不是有一门课叫信息技术吗?

想当初一到信息课,每个人都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机房。

一进去,大伙还要小心翼翼穿上脚套,轻手轻脚地坐在电脑前,最后郑重地按下圆圆的开机键,盘算着今天能不能偷摸玩会小游戏。

难道手机普及了,这门课就被取消了?So sad.

信息技术课当然存在。

差评君咨询了一个初高中的信息处老师L,他说 如果从课标上来看,学的东西还挺多的。初中教科书上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 PS/Flash/网页制作;高中会接触到数据和算法的相关知识,嵌入式物联网,还会上手实操 python 编程。

差评君也查了一下,发现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一块。2022 年,教育部就公开了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

首先,这门课被改名成 信息科技。

次,它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单飞,成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并覆盖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阶段。3-8 年级单独开展课程,其他年级融入进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 20年,信息技术都是仅仅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只有部分省市作为单独课程。

关于课程标准,差评君大概提几个重点。

1-2 年级学生要说出常用数字设备的 基本使用步骤;3-4 年级要会使用多种途径 获取信息;5-6 年级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 描述算法;7-9 年级要辨别数据的可靠性,具有 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意识。

另外重点来了,信息课有课时标准了。它在九年总课时 ( 9522 节课 ) 占比须达到 1%-3%。

换句话说,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 至少接触过 95~285 节信息课。

讲道理,这个课程标准和时长应该足够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非常全面的认知,对吗?

并不。

L 和差评君吐槽说,他监考时就发现有 学生不知道主机开机键在哪

其实原因,就是执行不到位。

一是学生玩心重。

二呢,信息课老师几乎都是兼任,并没有对口的授课能力。L 曾旁听过几个“信息老师”上课,基本是照本宣科把教材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

L 还强调,如今的教科书内容也和实际情况脱节了。

每个电脑小白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情况:

本想下个小工具,结果误打误撞打开了 P2P 下崽器。

桌面图标一个接一个冒出,默认浏览器也被篡改,右下角不断出现弹窗。油腻的师姐开始带你冒险,渣渣辉嚷着让你砍他,上古鲲鹏也打起了篮球。

但说实话,再怎么实用,教材上也不可能教你如何规避“某军软件园”,把所谓的 “高速安全下载”作为例子。

那么年轻人为啥不懂电脑了,可以用一段话总结:

手机/平板替代了电脑。年轻一代对电脑的情感不及我们当年。用惯了方便统一的手机系统,他们没有需求、更没有耐心去捣鼓电脑,去探索电脑里那个克苏鲁般的世界。

其实类似的现象,过去也出现过。

上世纪 80年代,美国迎来了计算机狂潮,在那个启动程序都要输入代码的年代,一批年轻人成为了程序员。

20年后,XBOX 主机游戏开始风靡,年轻人的游戏技术一天天精进,但也渐渐远离了编程。

同样的,咱们家里灯不亮了,厕所风扇不转了,父辈们总是挺身而出,七手八脚就修好了。但到我们这代,很少有人会修这修那了,与其费心费力维修,还不如直接在 App 上下单更换。

一个时代大环境,决定着一代年轻人的技能。

所谓“年轻人不懂电脑”,其实更多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出现了 “技能代沟”,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傲慢与偏见”。

与其说年轻人不懂电脑了,不如说电脑正在远离年轻人。

如果几十年后,有另外一种电子设备完全替代了手机,它不仅能接入互联网,解决日常所需,而且续航更持久、体验更流畅,最重要的是使用门槛更低。

到那时,也一定会有人发出类似感想,然后打开文档洋洋洒洒敲下几千字,标题大概就叫:

为什么年轻人都不会用手机了?

来源:差评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消费品投资有很多分析角度

 sheep_5358102_1280.jpg

@青扑落:记录一个之前跟小伙伴们说过的东西。

消费品投资有很多分析角度。除了分析师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框架,我喜欢再用“低频or高频”、“慎重决策or随机决策”来分析一下。

“低频or高频”比较好理解。“慎重决策or随机决策”是指消费者在购物环节,是否会仔细考虑商品的品牌力或产品力,还是说从货架上拿了就走。

这两个角度,可以划分消费品分到4个象限:

1. 高频消费、慎重决策。典型如女性卫生用品、运动鞋服。

2. 高频消费、随机决策。典型如瓶装水、餐巾纸、文具。

3. 低频消费、慎重决策。典型如汽车,电脑。

4. 低频消费、随机决策。典型如床上用品、毛巾。

高频消费品,需要商家有很好的渠道和营销能力。能让消费者在想买时,你的产品就在手边。

慎重决策消费品,需要商家产品有良好的品牌、口碑、产品力、差异化等。这样消费者在深思熟虑之后,会选择你的产品。

最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回避第4象限的消费品。既是低频消费,又是随机决策,这让商家几乎无从使力。拼渠道、拼产品、拼品牌、甚至拼成本,见效都很慢。优秀公司和平庸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差别不大,不利于龙头公司胜出。

如果第4象限的消费品还摊上“客单价低”的特点,那真是更要回避。低频x低客单价,客户还是随机购买,你的天花板可想而知。

(当然了,这种框架只是一个补充分析。具体哪种消费品属于哪个象限也不一定是能清晰一刀切的。譬如咖啡消费,属于高频消费,但是属于慎重决策还是随机决策呢?则不一定。市场上有不同人群。有些人买咖啡认品牌认口感,那么他们的决策属于“慎重决策”。有些人逛街遇到哪家咖啡店、或者哪家店促销力度大,则来者不拒。这就属于“随机决策”)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一提到赚钱,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提升认知”

 2024_06_12_14_52_41.png

@九边Pro:一提到赚钱,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提升认知”,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后来发现不完全对。

主要是生活中有太多认知水平很高但是没啥钱的人,也有太多啥也不懂,只靠“一招鲜”却赚得盆满钵满,说明啥?说明赚钱这事只是对“卖出去”的奖励,而不是对高深知识或者认知的奖励。

事实上你只要把东西卖出去你就能赚,不管你啥认知。比如我就见过高中毕业的房产销售,今年这样的环境下买了一个亿的房子,还有大专毕业的柜姐,靠提成能提到一个月十几万,还有抖音上的一些土炮,录了个土的不能再土的视频卖小孩的玩具,上千万点击,能卖上百万单,一单赚五块钱,一个视频五百万。只要你能卖出去,你就能赚到钱,跟认知什么的没啥关系。还有一些教授,出来做自媒体根本没啥人看,但是他的观点被网红拿去二次创作,一下子爆火了,会生产的不如会卖的。

现实里很多人就是沉迷于使劲“提升认知”,想通过认知发财,可是却从不尝试去卖点啥,这几乎就是缘木求鱼了。其实大家去关注下周围的有钱人,包括那些有钱了很多年的,绝大部分都是些会营销敢冒险的low货。

其实大部分网络上宣称通过提升人的认知来让你赚钱的那些博主讲师们,他们也不知道怎么使用那些“认知”来赚钱,想了半天,只能是把这些认知包装成“金钥匙”卖出去,你花钱购买认知,他们认知套现。你们想想是不是?

真赚钱的套路都得去行动,得不要脸,可能丢面子,而且需要冒险,得去吹自己产品把不那么值钱的东西卖个好价钱,这几样就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财路。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打官司不会生出钱来

 2024_06_11_17_16_24.png

@皇城根下刀笔吏:因为工作原因接触过一些财富管理公司,个人的建议是不要信。当钱给了别人之后,便不再是你的钱。哪怕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条款或者追偿机制,到了实践中基本也没啥用,因为没钱了便是没钱了。

打官司不会生出钱来。

对方是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哪怕你通过打官司胜诉了,也只是告诉你,别人欠你钱,但能不能把这笔钱真正要回来,得看对方公司账上有没有钱。如果没钱,那便是没钱。

法院没有三头六臂,它只是帮你去查封对方账户或名下资产。如果对方公司账户没钱,且名下没有资产,则执行案件最终将被终止或终结。

财富管理公司的生钱逻辑是,拿了你的钱去投资股市、有价证券或者项目。为了让你把钱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会允诺你高投资回报,比如年化8%或者类似的回报率。从经济逻辑角度来讲,跟钓鱼存在异曲同工之处。

给你一点饵,然后引诱你把本金交给对方。

当你把本金交给对方后,这笔钱脱离你的掌控,能不能再要回来,完全靠运气。

记住了,我觉得完全靠运气。

最开始对方一般会给你一点利息,慢慢地可能利息开始拖延,再慢慢地利息给不了了,再慢慢地可能连本金也没法全部兑付。大多数从喜剧到悲剧的游戏,基本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只不过人类的局限性在于,见小利而忘大利,虽然总有人被割韭菜,但是韭菜如同长不完一样,一茬接一茬的涌上去。很多人,死在自己的贪念上。

同时,回报率越高的游戏,本金丧失的风险越大。

因为市场上本身便没有多少可以达到年赚8%或者类似幅度的项目。如果有这么赚钱的项目,一般也轮不到你,中产如此,有钱人也是如此。

有钱人被割韭菜的,也不少。而且,有些财富管理公司割的便是有钱人韭菜。

另外说一下。

不建议在家全职带孩子的宝妈们,去做投资或者买什么理财公司的基金。市场上鱼龙混杂,凶险异常。老老实实花钱,只做日常消费,便是最大的省钱。尤其是中产家庭,挣钱不容易。你一杆子下去,几十万可能就没了。

记住,不要投资,不管销售怎么跟你说,把回报率吹得如何天花乱坠,都不要投资。老老实实日常消费,便是最大的省钱。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随着时间发展,婚姻中的学历壁垒越来越高

 2024_06_12_07_38_14.png

@汪有:这几天高考,都在说高考影响未来工作事业这些。
实际上,进啥大学,也影响未来你会和什么人恋爱结婚。
还涉及到社会分配不均。

其实就是:随着时间发展,婚姻中的学历壁垒越来越高。
原先大家找对象都很随意,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出现了“学霸找学霸”的趋势。
每年都在增加。

这个风气是西方开始的。
美国在上世纪初,基本都是啥学历找啥学历,废话因为当时大家学历都不高。
到50年代,学历开始分化,但大家也不太在乎。
上过大学的找没上过大学的,非常正常,那个时候对学历的看重是最低的。

一过50年代,数据飙升。
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婚配比例,从此前的25%,上升到48%。
拉美也一样,智利、阿根廷、巴西,都一样。

而且研究者还发现,别说结婚了,现在慢慢发展为连同居都看文凭。
都说“知识不能靠性传播”,问题是知识不匹配都睡不到一起去。
刚开始同居的时候还不明显,但有数据:学历差距大很容易分手。
等到结婚,匹配度就更高了。
同样:差距大更容易离婚。

这个领域已经有很多论文了,还有个术语:教育同质婚配。
英文是:educational homogamy。

中国也有不少这方面研究,随随便便就能找到论文。
研究结论,大差不差吧。
反正就是,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同样教育同质婚配比例飙升。
2000年到2010年,只有10年,你有啥感觉?
我没啥感觉,感觉就是世纪初普普通通的十年。
但高等教育背景的夫妻比例,从40%提高到50%,现在更高。

相似学历的匹配远远高过了跨学历结婚。
这里说的“相似学历匹配”,不光包括高等学历夫妻的匹配,也包括中学学历的女性,大部分也找了中学学历的男性。

你说这有啥不好,嗯,从普通人角度你啥也不能说。
大家觉得这不就是老话的“鱼找鱼虾找虾”吗?
但从社会角度,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高度担心:这会造成社会分配进一步不公平。
美国学者就认为,如果美国人还按照上世纪60年代的跨学历模式找对象,社会财富会更均衡一点。

都说本科生工作难找,人下人。
但各位大学生们,综合看来,各位已经是挺厉害的一批人了。
还有很多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生活更难。

美国的研究,抗疫期间,如果你有个大学学历。
那么你更容易找到那种远程上班的工作,你更不容易暴露在病毒威胁。
你更不容易被裁员,收入也更稳定。
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美国没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群体,从购买力来看,工资没涨。

如果社会婚配都出现了学历壁垒,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更难出头。
这种对下一代的影响也有论文。
在我国,如果出生在父母学历匹配的家庭,孩子未来收入平均高16-23%。
而且经济越发达,效应越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就比内陆更明显。
城市地区的差距,比乡村明显。
非国企比国企明显(说明非国企比较市场化)。

家长这代人,学霸找学霸属于自由婚恋。
但孩子是无法选择生在什么家庭的。
你不小心生在家长学历不匹配的家庭,你就比别人少赚20%,这也挺惨。

原则上应该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平等的教育机会。
张桂梅校长就在做这个工作。所以她非常伟大。
这里的更平等,指的是“更多”。
但现在是不可能有这种普遍举措的,而且你号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大把家长不干。

我这几天看庞颖老师的新书《思辨力35讲》,里面聊到“为什么说女权不说平权”,为什么说黑命贵不说生命贵。
就是:为了平等,当某个群体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弱势,反而应该给该群体一些扶持。
美国大学在同等成绩前提下,可能会更愿意给黑人学生机会。
这是因为,历史上黑人就是经济事业备受歧视,他们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那黑人小孩要克服更大的困难,还和白人孩子考了同样的分数,那岂不是更应该给黑人小孩机会吗?

道理是这个道理。
但,在我国不可能有这种事。
大家都承认张校长女中里的孩子,要达到同样的成绩,要比其他人付出多少倍的努力。
他们不像城里的家长,更有经济实力陪着孩子卷,甚至女中的孩子有些父母压根是不支持女孩子读书的。
假设她和我考一样的分数,必然她们比我更有能力,应该录取她们。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同意“同等分数应该录取她们”。
但你真说给女中学生加10分,全国家长都要骂人。

所以没啥办法。
这种不平等只会长期存在,愈演愈烈。
现在这种教育同质化还越来越细分,别说本科生不找非本科生了,985、211之间都要隔离了。
谁都怕自己的筹码没用满,都怕扶贫。

至于出生在普通学历家庭的孩子,天生比别人要付出更多努力,怎么办?
那各位网友可会说了:
“所以你们就别要小孩呀,我是小孩,我可不愿意生在这种家庭。”
“你们这种应该被淘汰。”
“真是什么人都来当父母了。”
都在这“自我以下优胜劣汰”。

作为普通人,没啥办法,只能多刷几道题。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职业闭店人:他们圈钱,我负责闭店跑路

 12.jpg

有一群人,他们的职业就是专门帮助即将清算的企业“收尸”跑路。

他们就是职业闭店人。简单来说,职业闭店人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经营不善的公司策划关店和退出市场的方法,同时接手处理后续的维权问题,然后按照债务比例收费。

跑路商家的债务动辄高达百万,甚至千万,这也意味着“职业闭店人”一单的提成可能在十万到百万之间。

不过大众还不知道的是,在为商家制定“零风险”的退出策略的同时,职业闭店人还有更多的创收手段:

例如,接手店铺后以各种名目搞促销、吸引消费者充值,进一步积累财富,此外再对资产进行多处抵押、多方套现,实现利益最大化。

因此,在社交媒体上,“职业闭店人”被一些人归类为“高薪但肮脏”的黑产职业之一。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位职业闭店人——陈峰。

在他眼里,“职业闭店人”不单纯是一个职业,它背后代表的是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士经手,运转高效且合理。

也正是因为其“合理性”,职业闭店人似乎有恃无恐,甚至有人说出了“随便去告”的嚣张言论。

以下关于他的真实故事:

文 | 杨佳

编辑 | 万芳

“这行被称为‘关门狗’,因为大众觉得做的不是人事。”28岁的陈峰自嘲地谈起自己的这份职业。

2021年失业后,陈峰通过朋友的介绍接触到了“闭店”这一行,成为了一名职业闭店人。

“严格说来,职业闭店人并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个产业。”陈峰纠正道。

陈峰介绍,和电诈产业一样,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闭店人”内部分工明确,要成功帮助老板闭店,需要前端和后端两个部分的成员配合,

前端称为“底狗”,负责前期工作,如揽项目、和老板谈合作、找背债人办理变更法人等。

随后,被称为“看门狗”的后端团队介入,负责店铺运营、关门以及处理售后纠纷等业务。

陈峰是负责前端的“底狗”,这一侮辱性的称呼,某种程度上也精准地刻画了他的工作——对外,陈峰的职务是商务策划,但他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合作提成,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找客户上。

“找客户有三个途径。”陈峰介绍说。

一是相熟的朋友介绍,这样成交率最高;

二是自己去寻找目标客户,其中开放加盟的超级连锁品牌或高频消费行业是重点目标,如早教、教培、足疗等。

“这些目标负债比较高,老板不甘心直接跑路变老赖,所以希望洗白上岸,方便日后东山再起,同时客户们也信任这些机构,充值意愿高。”

三则是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发布“收负数店铺”的帖子,以此揽取业务——“负数店铺”是社交媒体上的行业黑话,指的是那些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的企业。

在对方有闭店需求后,陈峰会拿出合作方案来进行洽谈,至于费用,陈峰会根据老板的底账进行债务评估,然后根据总资金缺口的10-15%收取服务费。

“一旦确定合作,后续的环节都是专业人士下场了。”陈峰强调。

比如,他们会以更换法人和股权、缩减注册资本为例,更换法人代表和股权结构——这是为了在法律上确立新的经营主体,避免原老板因为店铺的债务问题而受到法律追究。

再比如,他们还会缩减注册资本,这是为了让店铺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健康”,降低债权人对店铺的警惕。

“我们会找到专门的背债机构解决”,陈峰说,只要发布需求,专门的背债中介公司便会介入,他们找到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或者癌症病人,包装对方来充当法人。

为确保上一位老板成功“上岸”,也会有专门运营团队维持店铺的日常运维,直到老板“无论如何走司法都牵扯不到关系”后,紧急闭店。

随后专门处理纠纷的律师和售后团队、应付监管的团队,资产抵押团队、以及做账的财会团队、甚至联系黑产贩卖用户信息的团队依次介入,分工明确处理对应业务。

“可以说,职业闭店商业模式背后,起码有一个专业的运营团队、律师团队、财务团队甚至技术团队在支持,说不定还涉黑,普通人肯定对抗不了。”陈峰总结道。

那么,到底有哪些行业会频繁请陈峰这样的职业闭店人介入呢?

“主要是那些需要充值的机构,比如教培、美容美发、健身房等,”陈峰表示,“但其实这一行早就有了,只是现在才被贴上了职业闭店人的标签”。

细究起来,“职业闭店”确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商业模式。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不少类似的团队会在商超等人流聚集地,通过开设理疗按摩店,以“免费”噱头邀请老年人体验后,劝说其办卡充值,多则半年,少则三个月后,这些团队便卷款跑路,将店铺转手给下一任店主,而下一任店主又卷土重来,继续这一骗局。

不过,当时此番骗局多针对老年人或周围居民,无论是流程还是善后手段,都像“赚一票大的就跑”的操作形式,为何在近几年它才开始逐步产业化运作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职业闭店发生的重灾区——教培、理发店、健身房等行业的共性:预付费模式。

预付费模式指的是消费者提前支付费用以换取未来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其好处在于,企业可以迅速回笼资金,解决起步阶段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锁定客户,增加客户粘性。

以教培行业为例,提前收取学费再提供服务(即“销课”),可以将预收的学费拿来作为启动资金,解决起步阶段资金不足的难题。

但这一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显:随着学生资源被开发完毕,没有新生流入后,学费无法覆盖销课的成本,就会形成负债,并且积压的课时越多,负债越大,直至公司资金链紧张或断裂。

因此,在教培行业,资金链断裂导致的“转让”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早前也有专门的招生团队协助转店,如某家教培机构做不下去后,放出“转让”的风声,便会有专门的团队前来洽谈合作,将学生分流到其他机构或由下一任校长接手运营。

图 | 金宝贝在传出闭店风声后, 依然有机构推出新促销方案吸引消费者进一步充值

“早先因为课外补习热,培训班不愁接手,所以情况不如现在这么猖獗”,在某知名语言培训学校担任校长的徐冬解释,“但双减政策禁止校外补课之后,这些机构没有生源,又没有人接手,掀起了一阵闭店潮。”

由于学科类培训课程包多,费用昂贵,涉及的金额大,老板直接闭店后或成为老赖,或被执行名下财产,“所以在教培行业才越来越多老板选择职业闭店人金蝉脱壳”,徐冬说。

教培行业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其中不乏成熟的老师自主创业,进行非学科类培训,如艺术类培训、早教培训等,或者转行自己开了一个小店,他们也将可以迅速解决资金难题的“预付费”模式应用到经营中。

但随着经济下行、就业困难、学历贬值以及生育率下降等多方面影响,这些行业也遇到了“生源不足”或者“流量”困境,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预收的费用无法覆盖之后的运营支出,闭店成了唯一出路。

“可以说,在预付费模式中,后续缺乏稳定的现金流,为闭店业务提供了坚实土壤”,徐冬说。

另一方面,由于闭店潮提供了稳定的业务,那些挣扎在不景气边缘的中介、律所、活动策划公司,便嗅到了“闭店”的商机,纷纷押宝进入。

“我只是在正规收店,并不知道他们后续要跑路”,陈峰强调,但同时他也坦言,整个闭店链条上像自己一样抱着“我只是做业务范围内”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谁也不认为自己是“职业闭店”模式里,压垮店铺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正是这种心态,让职业闭店模式得以在市场中蔓延,形成了一个看似合理却充满争议的产业链。

在“职业闭店人”这一产业链中,每个环节似乎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当这些环节串联起来,它们却可能导致一个行业的崩溃。

“这个恶果,却在由我们留下的人买单”,徐冬说。

接二连三的“职业闭店人恶意卷款”的消息传来后,徐冬明显感觉到大家对待“预付费”模式的谨慎性增强了。

以她所在的机构为例,线下系列课程费用从5000元到20000元不等,可在2年内上完。

此前,由于徐冬所在的机构知名度高,招生、续费并没有那么大压力,公司内部也较为稳定。

“但现在大家一听到要缴一大笔费用,就本能地抗拒”,徐冬说,甚至不少家长在课程顾问老师解释“我们是连锁机构,不会跑路”时,冷笑一声说,“金宝贝不也是连锁机构吗?还不是说跑就跑?”

“但是,如果我们不提前收费,就没办法回笼资金做扩张”,因此徐冬所在的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他们这样的知名机构来说,人力成本昂贵,而且总部有上千个小区,垫资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剩下的唯一道路,要么是并校,要么是降薪裁员”。

无论是降薪还是裁员,都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而家长们的信任度下降,也会导致老师们失去成就感。“所有投入教育行业的人,都是有初心的”,徐冬说。

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师生、家长关系,越来越多老师称“没有希望”,纷纷选择了离开,也让原本就如履薄冰的教培行业雪上加霜。

“教培行业靠的就是有经验的老师,老师们寒心了、离开了,学生们还能得到好教育吗?”徐冬反问。她打内心不看好行业的未来,也萌生了退意。

大机构尚且如此,小机构、个体店铺面临的压力更大。

“前些年大家创业做烘焙,就是看中了投入小,预付款模式可以迅速积累资金解决资金短缺,让店铺走入正规,同时锁住客流”,在深圳开烘焙店的许蓝说,“出现多起恶意闭店事件后,大家对需要充值的店铺的信任感已降到冰点”。

但烘焙是一个高周转的行业,需要大笔现金购置材料、设备,以及房租、人力成本,当预付款走不通后,资金的压力全部来到了许蓝身上。

最终因需要自己垫付的资金金额庞大,看不到希望的许蓝关闭了店铺。

“现在是流量时代,充值卡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家锁住客流,如果流量都没有,只能被动守店,何时是头呢”,许蓝如此解释自己的选择。

同时,由于没有预付款,需要店主自己垫资,沉没成本高居不下,许多店主闭店时想的不是“如何给用户交代”,而是“如何尽量多地挽回损失”,导致高投入的店主开始寻找“职业闭店人”寻求脱身。

劣币驱逐良币,越来越多行业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维权是所有遇到“恶意闭店”的消费者必经的一步。

“但维权非常复杂”,陈峰称自己从业3年,从未见过维权成功、拿到钱的消费者。一切皆是因为,后端团队中往往有深谙法律的“高人”,尽所能钻法律的空子,将近乎于诈骗的“恶意闭店”变成经济纠纷。

为此他们也会提供看上去有效,实际上经不起细敲的“解决方案”。

跨机构转课、转会员,是最常见的解决方案之一。但通常其他店铺不会全额接纳,而是要求消费者补交手续费,或者只承担几次服务作为“引流”。

图 | 金宝贝在闭店前提供的转科方案

对于这未来的机构是否存在诱导充值、再次跑路的可能性,谁也不敢打包票。

其次,消费者可以选择等待清算赔偿,但团队往往通过各种手法,只按规定定期赔付最低标准——南京金宝贝发布的解决方案中称,退费则需要分25年支付完毕。

实在要走到起诉这一步,消费者则完全成为了弱势。

“我们消费者花不起这个时间成本”,经历过美容院恶意闭店跑路的朱安回忆说,她曾尝试过去警局立案,但因为属于经济纠纷,警察无法介入,只能走司法流程,而整个流程周期以“月”计算,“打工人实在耗不起”。

图 | 等待维权的消费者

不得已之下,朱安只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其他途径。

由于“职业闭店”每个环节都“合理”,维权变得遥遥无期,越来越多以“帮助维权”项目开始展露苗头。

在社交媒体上,有很多称“帮忙维权、私聊”的留言,朱安就曾试着联系过,结果得到的建议依旧是协商、起诉,“唯一不同的是,对方或许会通过民事起诉,确保起诉成功,但是有偿的”,费用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有的报价还超过充值费本身。

“如果要委托律师起诉,就要集结许多维权人士”,但难点又回到了“时间成本”上——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牵头做这件事。

“可就算判决下来之后又有什么用呢?”对方的法人也早已变成了无偿还能力的“职业背债人”,最终朱安放弃了维权。

而有的“维权”,纯粹是利用消费者们焦急的心态是二次收割——朱安的朋友就有,付了几百元“维权资金”后被拉黑的将的经历。

“也有一些打着‘维权旗号’来引流的群体”,朱安遇到过一些同类机构趁机加入、组建维权群后,没几天的开始分角色扮演,再群里推荐自己机构的。

朱安感觉自己成为了各个机构眼中的香饽饽,谁都想来赚上一笔。

此外,由于“职业闭店”涉及的链条长,也带来了“多角债”的问题,许多机构也因此陷入“维权困境”。

像健身房、普拉提馆这种“重资产”运营的行业,闭店之后店中还有许多器材可以变卖,很多二手设备商会以低价收购后翻新,然后卖给有需求的机构、个人,赚取差价,这一模式也逐渐形成规模,吸引了许多新人加入。

图 | 近期陷入闭店风波的卡莫瑜伽

而闭店团队一般会选择实力不太雄厚的回收团队,这样的团队收购时往往只会签订一个简单的合同、甚至不签合同,然后二手商查验过货物后,支付一笔订金,等到约定时间再来搬运东西。

“结果批货已经被闭店团队抵押给他人,等回过头来维权时,发现对方早已跑路”,律师薛琪说,近两年她经手了多起相关案件,最复杂的一次,一批健身设备被抵押了三次,闭店团队套现了十多万走人,留下几方苦主相互争夺产品。

图 | 跑路后被洗劫一空的健身房

其中很多抵押本身存在漏洞,且关系复杂,光研判就需要很长时间,更别说涉及多方,需要的时间周期更是漫长,“很多小公司拖着拖着就黄了”,薛琪遗憾地说。

对于职业闭店人,除了无可奈何,薛琪更多的是痛恨,“他们(职业闭店人)后面,站的有我的同行。”

“我知道自己的行业会引发很多危机,但这不是我的错”,陈峰强调,“我自己也是在别的行业失业了,我要活下去。”

似乎是意识到自己说话有些不妥,陈峰补充道,“最好就是别办卡,我就从来不办。”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均采用化名)

来源:微信公众号:显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杨佳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关于“退货经济学”

 bridge_4230946_1280.jpg

@伊利达雷之怒:关于“退货经济学”,可以再聊多一点。
前两天相当多一部分人辩解说,女装退货率高是因为女装版型不好尺码不对,导致买回来没法穿不得不退货,然后她们开始讲,男装怎么怎么好穿怎么怎么便宜,引申到“粉红税”,总结起来就是退货率高是因为我们被压迫了。
为什么一个退货问题也能蹭上“经济学”三个字,虽然大家主要是在开玩笑,但背后确实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学原理。

首先,退货率高,有没有货物质量确实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当然有。
比如我网购偶尔也会退货,甚至也会仅退款。比如上个月我网购了一堆花花草草自己种下来,结果被宿迁大学狠狠教育,于是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仅退款。当然了,平时网购衣帽鞋袜之类的东西,退货率可能还会低一点。综合下来,退货率在10%左右。我不知道大家什么水平,问了一下周围一些人,大概也是在10%到15%的样子。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质量问题而退货。80%这个数据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夸张了。

其次,质量问题和退货率高,很多时候,其实是互为因果关系。正因为退货率高,所以不得不降低产品质量,增加毛利率,来覆盖因为退货而产生的各种成本。进而导致更高的退货率,然后不得不进一步降低产品质量,增加毛利率……最后陷入死循环,把退货率给干到了80%乃至更高。而这时候,产品质量的下降幅度早就达到极限,再降这生意已经没法做了。所以聪明的网店老板们搞出预售制。
假设在618期间,某款女装的订货量高达10000件,实心眼的老板真的按照订单量向厂家下达了购买10000件的指令,等这10000件女装到达顾客手中,结果其中80%都被退货,那么意味着有8000件女装砸在手里。这亏损率就有点爆炸。老板又不可能真的把毛利率也给干到80%。怎么办呢?预售呀。我给先下订单的5000个顾客供货,等她们拿到女装试了以后觉得不满意再退回来80%也就是4000件,然后我再把这4000件卖给后下订单的或者要求换个尺码的4000个顾客,以此类推……到最后,肯定会有谁也不要乃至被穿臭了的女装剩下,但不至于被剩下80%那么多。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店家付出了更多仓储物流的成本,而顾客除了承担买到“二手”的成本之外,自然还要承担这些仓储物流成本。也就是所谓的“粉红税”。所以我一直帮着很多商家抵制那些为了白嫖而产生的仅退款,以及所谓的摸摸党。因为我们都知道,因为这些不良习惯而产生的网购成本,最终一定会转嫁给我们所有人。可惜我看某些人没有这个觉悟,不但不抵制,甚至还要洗地。

接着,可以聊一聊为什么女装会有这么高的退货率。
除了女装本身质量问题意外,其实和很多女性的购物习惯有一定关系。在我们看来,购物这个过程,是选择、付款、收货,签收以后,这个过程就算结束了。跟在线下购物其实区别不是非常大。一般在线下,男性有了什么需求,也是直奔目标店铺而去,可能挑个三五分钟觉得差不多就付账走人。而女性则往往会在同一个店或者不同的店犹豫三个小时,试穿了几十件衣服,最后可能啥也没买,心满意足走了。虽然没有买到心仪的衣服,但情绪价值得到了满足。这叫“访戴而不见戴”。这种购物模式在实体店当然没太大问题,可进入网购模式,问题就纷至沓来。
我听一个女性朋友说,她买衣服,一般是会下十几个订单,最后到货以后挑挑选选留下两三件,剩下的全退掉。当然了,她也有理由啊,“我不试穿怎么知道到底喜不喜欢呢?我在线下买衣服都会试几十件才会买一件,现在我都尽力在克制了”。你看,退货率可不就上来了吗?

最后,从人性上分析一下。
假设女装这么高的退货率,主要原因真的是女装总体上质量存在重大缺陷,逼得顾客们不得不反复退货来挑选到质量符合要求的女装,那么网购兴起这么多年下来,聪明的网店老板们就没有想过提高质量来降低退货率,增加利润?在高达80%的女装店都这么糟糕的情况下,剩下20%不那么糟糕的店应该早就能脱颖而出了呀。可目前来看似乎并没有。如果硬要归咎于“社会压迫”,这些女装店,就不想好好做生意,就要拿一大堆版型不好尺码不对等等问题扎堆的女装来恶心顾客,哪怕承担高达80%的退货率所带来的仓储物流成本也在所不惜,那这些女装店老板多少有点变态了。你们觉得,这符合人性吗?
其实就像当初某些人拿所谓的女装不做口袋来得出社会压迫结论一样。如果绝大部分女性顾客真的很需要有大量口袋的女装,那么一定会有商家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做出改变并因此脱颖而出。那为什么不做呢,是有钱不赚,诶,我就要恶心你。那为什么亲女爱女的媎妹们不杀入这片充满生机的蓝海呢,是不想吗?

总之,千般借口,万种理由,都会被远高于男装的女装退货率击穿。除非你硬要得出一个类似于“资本家有钱不赚就要压迫女性”这种结论,那么我支持你,你是对的。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买老破小要谨慎,高层的老破小要更加谨慎

 

@北漂民工的日常:“有钱不住天通苑,落难必闯马驹桥。”天通苑被称为亚洲最大社区(经过指正,现在最大社区是贵阳的花果园了),位于北京北五环中轴线略偏东北方,天通苑有多大?三站地铁那么大,5号线从天通苑北起始,往南是天通苑、天通苑南,有什么社区能横跨三站地铁,你说大不大?

我在十年前刚刚北漂的时候,住在回龙观一带很久,曾经去天通苑两次。

第一次是去找朋友,出了地铁站,景象是比较震撼的,因为小广告到处都是,遍地脏乱差(当然这是十年前,现在不知道),我们在附近找到了几处吃饭的地方,虽然环境不太好,但确实物价很便宜。那边回迁房之类的居多,而且都是高层,一梯N户,小区里面绿化都不太行,电梯里面也很脏、阴暗。但便宜是真的很便宜,在回龙观合租,单间房子差不多需要1500~2500,但去天通苑,也就1000出头(现在估计都涨价了)。

第二次去,是师兄开车带我去办事。如果说第一次是微观上了解天通苑的环境,那么第二次就是宏观上见识了天通苑有多大。他开着车在里面差不多开了半小时,才开出了这个大社区。天通苑的底色是黄色和灰色,那时候北京的沙尘暴还很多,就显得这个地方更加压抑。

为什么买老破小要谨慎,高层的老破小要更加谨慎?若干年后,很多高层老破小就可能变成天通苑的样子。而更加坑的是,老破大,这一次成交的是顶层复式老破大(无电梯),总价500万,你说有这个预算,买别的什么地方不好?老破小本身就是上车盘,大家都是想着先买一个再换大的,现在直接整个270平的老破大,除非是家里很多人口,或者买了改成群租房,其他实在是想不通为什么要买。

新房子少且贵,太远的上班不方便还没有流动性(比如我朋友在房山的远大新,那是连带看都没有),很多年轻人最后不得不选老破小。但买老破小也是有讲究的,最好的选择是地铁站附近的非电梯小两居,为什么?

1、一居加点钱就可以换两居,考虑很多人将来孩子刚出生,老人来家里,两居是更合适的,其实价格差不多,两居性价比最高,万一将来要出租,也能租给俩人,房租更多;

2、电梯对老破小而言是debuff,一梯10户以上太多了,不仅将来的修缮是问题,而且太挤,高层老破小沦为群租房社区只是时间问题;

3、北京这个地方不仅大,车牌还难搞,大部分人还是要经常地铁出行,靠近地铁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