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尊重电脑了

 你,会用电脑吗?

听到这个问题,估计在座的各位只会轻蔑一笑,认为自己受到了莫大侮辱。

哥们还不会骑车的时候,就已经左手开心网偷菜,右手在红警里单挑 7 个冷酷的敌人了好吧!不会用电脑?别太搞笑。

先别急着喷我,且看下文。

前两天,一个离谱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叫 #Steam代安装

说现在有一堆网店在提供收费服务:给别人装 Steam 。

销量最高的那家,已经卖出了 8000多份。

2024_06_15_08_09_31.png

安装价格从 3 块 6 到 19 块 8 不等。

3块6标准版,是商家给你链接,自己下载安装; 7块8豪华版,商家远程给你安装好; 19块8的尊享版,账号帮你注册好,加速器给你开好,上手就能玩。

看到这你一定会觉得,这玩意太智商税了吧,我上我也行。

起初网友们反应也是如此,但看完买家秀后,他们的评价来了个两极反转:

这钱,人家活该赚。

因为真的有不少买家对电脑常识的缺乏,到了让人无法理解和沟通的程度。

众所周知一些“风险链接”在微信里是打不开的,所以商家用微信发送链接后,都会加一句 浏览器打开

但还是有买家因为“ 微信里点不开链接”,消息回复不及时,给了差评。

除此之外,还有买家搞不懂什么是“安装路径不能有中文”,什么叫“其他浏览器”。

我知道读到这里,各位的低血压已经被治好了,但你别跑,今天必须让你试试高血压的滋味。

只要在网上搜罗一圈,你就会发现:

怎么 2024 年了,不懂电脑的人越来越多了。

前阵子有个事特火,一个叫庄不纯的游戏制作人被小屁孩骂了。

事情的起因,是他经常分享一些植物大战僵尸的 MOD 。为了防止被网盘和谐,他都是先压缩一下再上传。

但网盘在线解压缩需要会员,然后有人质疑了,这不就是变相花钱买游戏?

庄不纯表示不理解。。。怎么 自己每次发布资源,都有百来号人问他怎么从网盘下载,怎么解压缩,为什么解压缩后是一堆文件的。

Emm。。。

这种“ 电脑盲 ”越来越多的情况,还不局限于国内。

Reddit上有老哥就说公司请一批20岁年轻人来试用,结果 八分之七不会打开浏览器

还有人吐槽自己要教一堆18-21岁的员工 如何截图、打印文档、在不同软件之间切换。。。

Damn!

中老年人不会用电脑,这很好理解,但按理说上面想要玩 Steam 、或是找 UP 主拿游戏资源的网友,应该是年轻人居多才对。

所以为什么科技进步了,网络普及率也相当高了,年轻人们却对电脑基础知识越来越陌生了?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时间拨回 20年前。

在那会,玩电脑是一件非常值得在意的事,也充满了仪式感。

它是我们接触互联网的唯一途径。每个人在电脑上聊着 QQ 、在网页里偷同学的菜,耳边浮现朴树的歌词:

“穿新衣吧,剪新发型呀,轻松一下, Windows98 。”

无聊时,电脑自带的三维弹球和《金山打字通》就能玩一天;

在 4399 里玩《狂扁小朋友》和《死神 VS 火影》更是人间顶级享受。

如果用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说,我们那一代人对电脑是天然的 respect。

可这种情感,在千禧年之后出生的人,年纪越小,就越缺失

因为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手机逐渐扮演起了电脑的角色。

一开始它只是电脑的平替。天可以用 3G QQ 聊,菜可以在 WAP 网页端偷。

再后来,手机直接替代了电脑。

各大网页和工具都做成了手机 App 。从上网查资料到网购,从开视频到看新闻,这些原本都要借助电脑解决的需求,最后都换成了手机。

对很多00后 10后来说,让他们接触到电子世界的,其实是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

而不是电脑。

《 2021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里指出,未成年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里,有 90%是手机上网。 台式电脑/笔记电脑均只占据 40%左右。

而未成年人拥有的上网设备里,60%的未成年网民拥有自己的手机, 只有10%有自己的笔记本/台式电脑。

差评君也问了两个同事的孩子(都一年级)。

其中一个孩子会用电脑,知道用百度去搜东西,这主要是因为父母会限制他使用 iPad 。

另外一个孩子,平时上网课、学编程都是用 iPad,iPad 用起来比爸妈都熟。但电脑只知道如何开机和移鼠标,具体操作完全不会。

电脑对于00后和 10后来说,很可能已经不是必需品了。

但年轻一代玩不转电脑的深层原因并不在此,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移动设备,都太“好用”了。

随着数码设备的易用性提高,他们失去了捣鼓电脑的动力。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的计算机水平主要是来源于自己的摸索。

差评君小时候为了玩盗版游戏,硬着头皮研究什么是 ISO 和安装路径,弹窗闪退怎么办,去哪挨个下载缺失的 dll 文件。

只有这些解决了,我才能进入那个电子世界,当游戏发行商 logo 亮起,是比通关还值得高兴的时刻。

我的计算机技能,就在碰壁过程中逐渐娴熟。

但现在的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很少会碰壁了。

手机里的各项设置给你调好了,软件也有自带的应用商城,你根本不需要去搜索引擎里找资源,判断软件是不是病毒。

甚至电脑也早趋于稳定,报错、死机不再那么频繁,知道“任务管理器”的人也越来越少。

就算真遇到没法解决的难题,只要下个订单,师傅立马库库给你修好。

当服务逐渐便利,价格也开始低廉,痛苦地摸索就显得不再必要。此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破财消灾”,对电脑的了解自然也停步于此。

也许看到这你还有疑问: 上学时,不是有一门课叫信息技术吗?

想当初一到信息课,每个人都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进机房。

一进去,大伙还要小心翼翼穿上脚套,轻手轻脚地坐在电脑前,最后郑重地按下圆圆的开机键,盘算着今天能不能偷摸玩会小游戏。

难道手机普及了,这门课就被取消了?So sad.

信息技术课当然存在。

差评君咨询了一个初高中的信息处老师L,他说 如果从课标上来看,学的东西还挺多的。初中教科书上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 PS/Flash/网页制作;高中会接触到数据和算法的相关知识,嵌入式物联网,还会上手实操 python 编程。

差评君也查了一下,发现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一块。2022 年,教育部就公开了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

首先,这门课被改名成 信息科技。

次,它正式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单飞,成为全国统一开设的独立课程科目,并覆盖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阶段。3-8 年级单独开展课程,其他年级融入进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 20年,信息技术都是仅仅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只有部分省市作为单独课程。

关于课程标准,差评君大概提几个重点。

1-2 年级学生要说出常用数字设备的 基本使用步骤;3-4 年级要会使用多种途径 获取信息;5-6 年级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 描述算法;7-9 年级要辨别数据的可靠性,具有 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意识。

另外重点来了,信息课有课时标准了。它在九年总课时 ( 9522 节课 ) 占比须达到 1%-3%。

换句话说,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 至少接触过 95~285 节信息课。

讲道理,这个课程标准和时长应该足够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非常全面的认知,对吗?

并不。

L 和差评君吐槽说,他监考时就发现有 学生不知道主机开机键在哪

其实原因,就是执行不到位。

一是学生玩心重。

二呢,信息课老师几乎都是兼任,并没有对口的授课能力。L 曾旁听过几个“信息老师”上课,基本是照本宣科把教材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

L 还强调,如今的教科书内容也和实际情况脱节了。

每个电脑小白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情况:

本想下个小工具,结果误打误撞打开了 P2P 下崽器。

桌面图标一个接一个冒出,默认浏览器也被篡改,右下角不断出现弹窗。油腻的师姐开始带你冒险,渣渣辉嚷着让你砍他,上古鲲鹏也打起了篮球。

但说实话,再怎么实用,教材上也不可能教你如何规避“某军软件园”,把所谓的 “高速安全下载”作为例子。

那么年轻人为啥不懂电脑了,可以用一段话总结:

手机/平板替代了电脑。年轻一代对电脑的情感不及我们当年。用惯了方便统一的手机系统,他们没有需求、更没有耐心去捣鼓电脑,去探索电脑里那个克苏鲁般的世界。

其实类似的现象,过去也出现过。

上世纪 80年代,美国迎来了计算机狂潮,在那个启动程序都要输入代码的年代,一批年轻人成为了程序员。

20年后,XBOX 主机游戏开始风靡,年轻人的游戏技术一天天精进,但也渐渐远离了编程。

同样的,咱们家里灯不亮了,厕所风扇不转了,父辈们总是挺身而出,七手八脚就修好了。但到我们这代,很少有人会修这修那了,与其费心费力维修,还不如直接在 App 上下单更换。

一个时代大环境,决定着一代年轻人的技能。

所谓“年轻人不懂电脑”,其实更多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出现了 “技能代沟”,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傲慢与偏见”。

与其说年轻人不懂电脑了,不如说电脑正在远离年轻人。

如果几十年后,有另外一种电子设备完全替代了手机,它不仅能接入互联网,解决日常所需,而且续航更持久、体验更流畅,最重要的是使用门槛更低。

到那时,也一定会有人发出类似感想,然后打开文档洋洋洒洒敲下几千字,标题大概就叫:

为什么年轻人都不会用手机了?

来源:差评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消费品投资有很多分析角度

 sheep_5358102_1280.jpg

@青扑落:记录一个之前跟小伙伴们说过的东西。

消费品投资有很多分析角度。除了分析师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框架,我喜欢再用“低频or高频”、“慎重决策or随机决策”来分析一下。

“低频or高频”比较好理解。“慎重决策or随机决策”是指消费者在购物环节,是否会仔细考虑商品的品牌力或产品力,还是说从货架上拿了就走。

这两个角度,可以划分消费品分到4个象限:

1. 高频消费、慎重决策。典型如女性卫生用品、运动鞋服。

2. 高频消费、随机决策。典型如瓶装水、餐巾纸、文具。

3. 低频消费、慎重决策。典型如汽车,电脑。

4. 低频消费、随机决策。典型如床上用品、毛巾。

高频消费品,需要商家有很好的渠道和营销能力。能让消费者在想买时,你的产品就在手边。

慎重决策消费品,需要商家产品有良好的品牌、口碑、产品力、差异化等。这样消费者在深思熟虑之后,会选择你的产品。

最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回避第4象限的消费品。既是低频消费,又是随机决策,这让商家几乎无从使力。拼渠道、拼产品、拼品牌、甚至拼成本,见效都很慢。优秀公司和平庸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差别不大,不利于龙头公司胜出。

如果第4象限的消费品还摊上“客单价低”的特点,那真是更要回避。低频x低客单价,客户还是随机购买,你的天花板可想而知。

(当然了,这种框架只是一个补充分析。具体哪种消费品属于哪个象限也不一定是能清晰一刀切的。譬如咖啡消费,属于高频消费,但是属于慎重决策还是随机决策呢?则不一定。市场上有不同人群。有些人买咖啡认品牌认口感,那么他们的决策属于“慎重决策”。有些人逛街遇到哪家咖啡店、或者哪家店促销力度大,则来者不拒。这就属于“随机决策”)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一提到赚钱,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提升认知”

 2024_06_12_14_52_41.png

@九边Pro:一提到赚钱,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提升认知”,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后来发现不完全对。

主要是生活中有太多认知水平很高但是没啥钱的人,也有太多啥也不懂,只靠“一招鲜”却赚得盆满钵满,说明啥?说明赚钱这事只是对“卖出去”的奖励,而不是对高深知识或者认知的奖励。

事实上你只要把东西卖出去你就能赚,不管你啥认知。比如我就见过高中毕业的房产销售,今年这样的环境下买了一个亿的房子,还有大专毕业的柜姐,靠提成能提到一个月十几万,还有抖音上的一些土炮,录了个土的不能再土的视频卖小孩的玩具,上千万点击,能卖上百万单,一单赚五块钱,一个视频五百万。只要你能卖出去,你就能赚到钱,跟认知什么的没啥关系。还有一些教授,出来做自媒体根本没啥人看,但是他的观点被网红拿去二次创作,一下子爆火了,会生产的不如会卖的。

现实里很多人就是沉迷于使劲“提升认知”,想通过认知发财,可是却从不尝试去卖点啥,这几乎就是缘木求鱼了。其实大家去关注下周围的有钱人,包括那些有钱了很多年的,绝大部分都是些会营销敢冒险的low货。

其实大部分网络上宣称通过提升人的认知来让你赚钱的那些博主讲师们,他们也不知道怎么使用那些“认知”来赚钱,想了半天,只能是把这些认知包装成“金钥匙”卖出去,你花钱购买认知,他们认知套现。你们想想是不是?

真赚钱的套路都得去行动,得不要脸,可能丢面子,而且需要冒险,得去吹自己产品把不那么值钱的东西卖个好价钱,这几样就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财路。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打官司不会生出钱来

 2024_06_11_17_16_24.png

@皇城根下刀笔吏:因为工作原因接触过一些财富管理公司,个人的建议是不要信。当钱给了别人之后,便不再是你的钱。哪怕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条款或者追偿机制,到了实践中基本也没啥用,因为没钱了便是没钱了。

打官司不会生出钱来。

对方是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哪怕你通过打官司胜诉了,也只是告诉你,别人欠你钱,但能不能把这笔钱真正要回来,得看对方公司账上有没有钱。如果没钱,那便是没钱。

法院没有三头六臂,它只是帮你去查封对方账户或名下资产。如果对方公司账户没钱,且名下没有资产,则执行案件最终将被终止或终结。

财富管理公司的生钱逻辑是,拿了你的钱去投资股市、有价证券或者项目。为了让你把钱交到他们手上,他们会允诺你高投资回报,比如年化8%或者类似的回报率。从经济逻辑角度来讲,跟钓鱼存在异曲同工之处。

给你一点饵,然后引诱你把本金交给对方。

当你把本金交给对方后,这笔钱脱离你的掌控,能不能再要回来,完全靠运气。

记住了,我觉得完全靠运气。

最开始对方一般会给你一点利息,慢慢地可能利息开始拖延,再慢慢地利息给不了了,再慢慢地可能连本金也没法全部兑付。大多数从喜剧到悲剧的游戏,基本都是这么一个过程。

只不过人类的局限性在于,见小利而忘大利,虽然总有人被割韭菜,但是韭菜如同长不完一样,一茬接一茬的涌上去。很多人,死在自己的贪念上。

同时,回报率越高的游戏,本金丧失的风险越大。

因为市场上本身便没有多少可以达到年赚8%或者类似幅度的项目。如果有这么赚钱的项目,一般也轮不到你,中产如此,有钱人也是如此。

有钱人被割韭菜的,也不少。而且,有些财富管理公司割的便是有钱人韭菜。

另外说一下。

不建议在家全职带孩子的宝妈们,去做投资或者买什么理财公司的基金。市场上鱼龙混杂,凶险异常。老老实实花钱,只做日常消费,便是最大的省钱。尤其是中产家庭,挣钱不容易。你一杆子下去,几十万可能就没了。

记住,不要投资,不管销售怎么跟你说,把回报率吹得如何天花乱坠,都不要投资。老老实实日常消费,便是最大的省钱。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随着时间发展,婚姻中的学历壁垒越来越高

 2024_06_12_07_38_14.png

@汪有:这几天高考,都在说高考影响未来工作事业这些。
实际上,进啥大学,也影响未来你会和什么人恋爱结婚。
还涉及到社会分配不均。

其实就是:随着时间发展,婚姻中的学历壁垒越来越高。
原先大家找对象都很随意,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出现了“学霸找学霸”的趋势。
每年都在增加。

这个风气是西方开始的。
美国在上世纪初,基本都是啥学历找啥学历,废话因为当时大家学历都不高。
到50年代,学历开始分化,但大家也不太在乎。
上过大学的找没上过大学的,非常正常,那个时候对学历的看重是最低的。

一过50年代,数据飙升。
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婚配比例,从此前的25%,上升到48%。
拉美也一样,智利、阿根廷、巴西,都一样。

而且研究者还发现,别说结婚了,现在慢慢发展为连同居都看文凭。
都说“知识不能靠性传播”,问题是知识不匹配都睡不到一起去。
刚开始同居的时候还不明显,但有数据:学历差距大很容易分手。
等到结婚,匹配度就更高了。
同样:差距大更容易离婚。

这个领域已经有很多论文了,还有个术语:教育同质婚配。
英文是:educational homogamy。

中国也有不少这方面研究,随随便便就能找到论文。
研究结论,大差不差吧。
反正就是,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同样教育同质婚配比例飙升。
2000年到2010年,只有10年,你有啥感觉?
我没啥感觉,感觉就是世纪初普普通通的十年。
但高等教育背景的夫妻比例,从40%提高到50%,现在更高。

相似学历的匹配远远高过了跨学历结婚。
这里说的“相似学历匹配”,不光包括高等学历夫妻的匹配,也包括中学学历的女性,大部分也找了中学学历的男性。

你说这有啥不好,嗯,从普通人角度你啥也不能说。
大家觉得这不就是老话的“鱼找鱼虾找虾”吗?
但从社会角度,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高度担心:这会造成社会分配进一步不公平。
美国学者就认为,如果美国人还按照上世纪60年代的跨学历模式找对象,社会财富会更均衡一点。

都说本科生工作难找,人下人。
但各位大学生们,综合看来,各位已经是挺厉害的一批人了。
还有很多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生活更难。

美国的研究,抗疫期间,如果你有个大学学历。
那么你更容易找到那种远程上班的工作,你更不容易暴露在病毒威胁。
你更不容易被裁员,收入也更稳定。
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美国没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群体,从购买力来看,工资没涨。

如果社会婚配都出现了学历壁垒,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更难出头。
这种对下一代的影响也有论文。
在我国,如果出生在父母学历匹配的家庭,孩子未来收入平均高16-23%。
而且经济越发达,效应越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就比内陆更明显。
城市地区的差距,比乡村明显。
非国企比国企明显(说明非国企比较市场化)。

家长这代人,学霸找学霸属于自由婚恋。
但孩子是无法选择生在什么家庭的。
你不小心生在家长学历不匹配的家庭,你就比别人少赚20%,这也挺惨。

原则上应该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平等的教育机会。
张桂梅校长就在做这个工作。所以她非常伟大。
这里的更平等,指的是“更多”。
但现在是不可能有这种普遍举措的,而且你号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大把家长不干。

我这几天看庞颖老师的新书《思辨力35讲》,里面聊到“为什么说女权不说平权”,为什么说黑命贵不说生命贵。
就是:为了平等,当某个群体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弱势,反而应该给该群体一些扶持。
美国大学在同等成绩前提下,可能会更愿意给黑人学生机会。
这是因为,历史上黑人就是经济事业备受歧视,他们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那黑人小孩要克服更大的困难,还和白人孩子考了同样的分数,那岂不是更应该给黑人小孩机会吗?

道理是这个道理。
但,在我国不可能有这种事。
大家都承认张校长女中里的孩子,要达到同样的成绩,要比其他人付出多少倍的努力。
他们不像城里的家长,更有经济实力陪着孩子卷,甚至女中的孩子有些父母压根是不支持女孩子读书的。
假设她和我考一样的分数,必然她们比我更有能力,应该录取她们。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同意“同等分数应该录取她们”。
但你真说给女中学生加10分,全国家长都要骂人。

所以没啥办法。
这种不平等只会长期存在,愈演愈烈。
现在这种教育同质化还越来越细分,别说本科生不找非本科生了,985、211之间都要隔离了。
谁都怕自己的筹码没用满,都怕扶贫。

至于出生在普通学历家庭的孩子,天生比别人要付出更多努力,怎么办?
那各位网友可会说了:
“所以你们就别要小孩呀,我是小孩,我可不愿意生在这种家庭。”
“你们这种应该被淘汰。”
“真是什么人都来当父母了。”
都在这“自我以下优胜劣汰”。

作为普通人,没啥办法,只能多刷几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