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Autostadt Toljatti: Lada-Produktion in der Sowjetunion – SPIEGEL ONLINE
原作者:Benjamin Bidder
陶里亚蒂(Toljatti)是一座落于伏尔加河畔的城市。这座曾经满布灰尘、肮脏不堪的城市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成了无数苏联人民梦想移居的地方。这一切都源于一项政府计划。在石谷轹山脉一处平缓的谷地,莫斯科政府圈出一块约六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以建造一座足以容纳五十万人的汽车城。机械由苏联政府出资从意大利购买,工人则涌自广阔红色疆域的四面八方。他们都梦想着能在这里住上敞亮的房子并开上当时被称作“迷一样的汽车”。一封当时的电报这样写到,“已卖掉家中房产,明日将登轮机出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在很多领域快速追赶甚至超越了西方国家: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寿命就已与美国人相差无几。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5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3,6岁,同美国的数据极为相似(男:66,8;女:73,7)。同时苏联人已经成功发射第一枚卫星并首次将人类送上外太空。
不过在陆地上,他们前进的步伐显然落下很多。1965年,苏联全国的私人轿车生产总量只有20万辆。在西方,仅西德一年就达到了300万辆。 苏联于是决定重拳出击,希望凭借陶里亚蒂的项目将全国汽车年产量一举提高到60万辆。然而在技术方面苏联不得不花重金求够于意大利。虽然当时东西方正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下,罗马和莫斯科之间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往来。意大利共产党在西欧能够站稳脚跟,声名鹊起,自然离不开斯大林资金上的大力支持。1964年去逝的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帕尔米罗 陶里亚蒂在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时期更是承蒙苏联的庇护。他曾在莫斯科著名的收留流亡人士的酒店路克斯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间谍参与的利息之争
为了纪念这位意大利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克里姆林宫决定将位于伏尔加河畔的城市伏尔加更名为陶里亚蒂。当时意大利的执政者是出身基督教民主党的阿尔多莫罗。这位总理奉行折衷主义,并组建了左派中间派同盟政府,共产党得以进入议会,并同苏联共产党建立联系。然而这场“世纪交易”却意外受阻:罗马政府提出了一项收取百分之八利息的贷款要求,苏联政府却坚持要把利息降到百分之五。
莫斯科于是耍起了花招,苏联的间谍机构克格勃和一管猎枪在这场诡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莱欧尼 科洛所夫是莫斯科党报《消息报》的驻罗马记者。他不仅为首都的编辑部供稿,同时也是莫斯科一处间谍部门的负责人。他先是伪造了一分意大利政府公文,公文中声称,意大利政府已经预先设定好了谈判的回旋余地。根据这份报道,意大利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会接受百分之五的利息。文中还指出,罗马政府在谈判中坚持他们的贷款政策实际上只是虚张声势,意大利人对这笔生意很是在意,菲亚特公司在这场交易中已经处于被动地位。
接下来克格勃继续造势,给意大利政府施加压力。他们先是四处散播关于苏联同法国人接洽的消息,声称苏联政府已经打算同菲亚特的竞争对手雷诺签订协议。最终意大利人选择让步,针对苏联政府申请的三十二亿贷款,收取百分之五点六的利息。科洛所夫就这样替苏联政府省下3800万美元的利息。为了表彰他的成就,政府赠与他一管猎枪。至于菲亚特公司在这场交易中蒙受的损失到底有多少,连意大利人自己都难以想像。
300公里长的流水线
工人们仅花了四年时间就建成伏尔加汽车制造厂(Wolschskij Awtomobilnij Sawod 简称WAS)。比预先的建设计划快了近三年。1970年第一辆汽车驶下生产线,整个制造厂生产线的长度总和达到了300公里。
这座被称为俄罗斯土地上的沃尔夫斯堡的汽车城,不仅其所有机械设备都是来自意大利,就连第一辆汽车的设计,也由意大利人代为完成。苏联人希望能设计出一款简单实用的小型轿车,以满足这个工农兵国家广大百姓的需求。他们最终选定了菲亚特124型轿车。
严寒和生锈
苏联的工程师们对汽车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当地的路况: 由于苏联的道路过于泥泞,制动器很容易沾满泥土,他们因此决定用更为牢固的鼓式制动器代替了原有的意大利碟式制动器;严寒给试车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们为此改进了汽车的暖气和绝缘系统;同时为了适应坑洼的地面,汽车的轴距也被相应延长。
1970年这款菲亚特的克隆车被命名为石谷轹(Shiguli)2101系列。为打入国际市场,设计者又为它取了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拉达(LADA)。这款汽车的技术在当时已经落伍,然而它却实现了上千万家庭拥有一辆四轮轿车的梦想。1976年伏特加汽车厂又推出了一款新型越野车——尼瓦(NIVA)。这是一款实用的车型,虽然外型不佳,但非常牢靠。1990年到2002年间它曾被广泛运用在俄罗斯的南极科考站别林斯高晋站(Bellingshausen)上,在严酷的天气下承受了艰苦的考验。如今这款汽车被陈列在陶里亚蒂的汽车博物馆,尽管部分零件已经生锈,但据以为博物馆的负责人称,它“理论上依然可以投入使用”。
这款“人人都可拥有”的轿车显然同当时东德的大众甲壳虫属于一例。这款俄版菲亚特124,1967年的“欧洲最佳轿车”的最后一辆下线于2012年,彼时早经过一系列的现代化设计,面目全非了。
菲亚特汽车制造厂成了这场交易的最大受害者。1971年苏联通过向意大利出口汽车车门钢板来结算欠款。这些苏联的可回收钢板在防腐性上不堪一击,菲亚特汽车制造厂的声誉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同钢板一起锈迹斑斑,蒙受了巨大的损伤。(完)
(2012年5月16日 第2700万辆拉达轿车下线。横幅:我们因你而骄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