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 到 30 岁,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发生非常重大的转变。其中一个重大且往往不可避免的转变,就是真正的成为一个成年人。
调查结果显示,18-25 岁的年轻人,大部分不认同自己已经完全成年,而超过 30 岁的人,大部分都认同自己已经完全成年。研究显示,当成年人在后来回顾“自己一生中发生过哪些最重要的事件”时,他们经常追溯到那些在 18-25 岁之间发生的事。
18-30 岁、尤其是 18-25 岁这个阶段,是一个独特的、与其他阶段有着显著差异性的生命阶段。我们将其称为“成年初显期”。频繁的变化、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是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活状态、角色身份是不稳定的、混乱的。由于工作、升学或恋爱等原因,他们往往会离开家乡,有时在宿舍或出租房里居住,有时又回家居住。这种状态被社会学家们称为“半自治”状态(semiautonomy),因为他们承担了一部分独立生活的责任,同时把另外一些责任留给了父母和其它成年人。
这个年龄段也是各种高危行为高发的年龄,例如酒驾、危险性行为等。他们比起青少年受到更少的监管,又没有被成人的身份角色所约束。数据显示,进入婚姻、生育孩子之后,人们的高危行为会显著降低。
此外,这也是一生中最孤独的时期。在成年初显期,年轻人对于自己身份的探索往往是自己一个人开展的。他们已经不再有原初家庭的日常陪伴,但也还没有组建新的家庭。19-29 岁的美国人,是除了老年人之外,所有年龄阶段中,在闲暇时间独自一人情况最多的。也是在所有 40 岁以下的人中,独自完成课业、工作的情况最多的。简而言之,这个年龄段,独身一人是常常出现、不可避免的情况。
到了接近 30 岁的那几年,也就是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向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过渡的几年里,这种混乱、不稳定的状态才会得到缓解。人们通常在25-30岁间做出一些对自己的一生都会有持续影响的决定,比如伴侣的选择、事业道路的明确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年龄只是一个粗略的预测方式。18 岁是一个明确的分界线,是因为大多数人在这一年结束了高中的学习,离开了父母的家,获得了法律赋予的成人权利。但,从成年初显期到成年早期的转换,年龄就不再是明确的分界了。有的人在19岁就完全达到了成年人的状态,也有29岁的人仍然没有达到。大部分人会在30岁前后完成这个过程。
什么因素能让人感到自己终于是成年人?
一系列研究显示,处于成年初显期的人,从自身的主观感受上也会觉得自己没有完全成为一个成年人。甚至到二十八、九和三十一、二岁,还有接近1/3的人感觉自己没有“完全进入成年期”。
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在一些方面进入了成年期,而在一些方面还没有。他们觉得自己既不像是青春期,也不像是成年人,他们处于二者之间。
我们可能会以为,也许对年轻人来说,要让他们在获得稳定的住所、完成学业、找到事业发展的道路以及结婚之前,他们很难觉得自己完全成年。但事实上,这些因素和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关系很小。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能够让我们觉得我们真正成年了呢?
研究发现,个体主义相关的特质,尤其是以下三个特质对“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成年”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1. 接受自己对自己该负起的责任(have
been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self)2. 独立地做出决定(making
independent decisions)。3. 实现经济独立(becoming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这几个特质的重要性,反映出在成年初显期,个人发展的重点是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人(a self-sufficient person)。只有在这一点实现之后,我们才会发生主观感受上的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成为父母”这一点,虽然在成年初显期不太常见,但成年初显期的年轻人一旦成为父母,就会极大影响到他们的主观体验,成年初显期的各种探索会立刻被父母这一身份所限制。
因为成为父母之后,这些个体的关注重点从为自己负责,转向了为他们的孩子负责。这个因素能极大缩短年轻人探索、实验的时间,快速实现主体感觉上的“完全成年”。
我们在成年初显期要完成哪些自我探索?
在成年初显期,我们主要要在 3 个方面完成自我身份的探索:爱、工作和世界观。自我身份的形成涉及到在这 3 个方面都尝试各种可能,然后逐步做出那些影响会持续更久的决定(比如选定事业发展道路,选定更长期的伴侣等)。 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从未想象过自己会变成如今的这副模样,但却“不得不”接受自己成为大人这一现实。
到了成年初显期,关于爱的探索变得更加亲密和严肃。年轻人开始更多地探索情感、身体上彼此亲密的可能性。大部分人的浪漫关系会比青春期更持久,也更有可能出现性行为,同居也可能会出现。人们会更为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会思考什么样的人与自己相处更为适合。他们最终选择的可能并非年少时期意中的白马王子,而是更理解自己、能与自己互相扶持走下去的伴侣。
事业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词。大量的年轻人正是在这个阶段步入社会,并获得了自己的人生第一份工作。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工作经验往往是为了未来的工作角色 / 身份做准备的,并不一定是他们从事终身的工作。在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实习当中,他们开始找寻自己的定位,并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方法与工作目标。
一位原来一直在北京打拼的朋友告诉我们,她最近决定离开北京,就是因为,即便是透支自己,她也看不到“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北京过上真正体面的生活”的希望。相比较而言,二线城市“空气更好、每天能骑车散步逛超市、能看到买房希望的生活”更符合她的期待。
特别的,除去为未来做准备之外,在爱情和事业的探索道路上,更多时候,人们也是为了在自己受到“成年人的责任”的束缚之前,获得更广阔的人生经历。对于那些渴望大量浪漫和性经历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尝试和不同的人交往,仅仅是为了“不留遗憾”。希望尝试不同寻常的工作和教育的人则可能会抓住机会经历间隔年和支教,获取不一样的视角。
而在价值观方面,心理学家 William Perry 研究发现,成年初显期,世界观的改变是认知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会开始质疑自己幼年时期所持有的价值观。他们的价值观可能是被教育经历所塑造,也可能会被工作后的经历改变。很多人会做出和自己原先预想的完全不一样的决定,甚至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一位读者留言表示,“一向叛逆散漫的”Ta 竟然在 26 岁作出决定“考公务员。”“大学毕业时,别人对我提起这个建议我甚至会觉得是对我的羞辱。我以前认为大学毕业回家乡是彻底失败的象征,丢脸无比。然而今年春节后,我已经打算搬回北方的老家,原因不是别的,只是‘父母在不远游’——特地跑到南方上大学就是为了逃开父母亲戚,竟然能在几年后成为我放不下的牵挂。二十六岁,我变成了一个’中年人’。”
需要指出的是,成年初显期的自我探索并不总是愉快的。对于爱的探索可能以失望、理想破灭、被拒绝为结局。对于工作的探索可能以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为结局。对于世界观的探索可能带来对儿时信念的颠覆,有时自己所信仰的一切都被摧毁了,却又还没有新的信念被建立起来。
但好在,这样的混乱和失败还是会过去,你最终还是会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孩子终会变成“大人”,我们将不得不接受“大人”的人生,并且要努力将它活得不那么坏。而在变成“大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怀着满心的恐惧去开始尝试。在这里,送给所有处于成年初显期的读者一句话:
“Take your time and be patient. Life itself will eventually answer all
those questions it once raised for you.”
(慢慢来,别着急。保持耐心,生活终有一天会给出它曾向你提出过的所有问题的答案。)
来源:知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