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说,微信坚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工具。
文/赵思强
来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只靠日常更新就能冲上热搜的互联网产品,除了微信,应该数不出第二个了。这两个字已经牢牢地和中国移动互联网锁在一起,即便只是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
近日,微信更新了7.0.4版本,小的变化很多:视频动态支持搜索音乐并支持私密留言、看一看增加个人中心、小程序菜单栏升级,最引人瞩目的,是朋友圈开放仅一月可见以及漂流瓶的正式下线。
要知道,距离上一次微信开通“朋友圈半年可见”和“朋友圈三天可见”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零两个月,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点开一个人的朋友圈,只看见一条灰色的线上写着“朋友仅展示三天朋友圈。”
这项更新被报道之后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话题阅读量超7亿,还一度占据了热搜榜的榜首。和每一次微信更新的反应一样,用户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觉得“一个月是恰到好处的时间”。同样也有人认为“可以,但没必要”。
还有人提出了其他的改版要求,例如“双向删除好友”“朋友圈发视频超过10秒”“带图评论”.......应了“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五个月前的微信公开课上说的那句:每一天 5 亿人吐槽微信,有 1 亿人在教我如何做产品。
有吐槽就意味着用户还有需求未被满足,就意味着即便已经用八年时间成长为国内不可撼动的社交巨头,微信仍然还有进化改变的空间。张小龙也说,微信坚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工具。
微信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交软件,而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体系,但社交始终是微信最底层的基础属性,也正是靠着这十亿人的社交关系,建立在此之上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小程序、企业微信等功能才得以实现,而朋友圈则是这条底层链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社交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在一个群体里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了让他人认同自己,有时需要向外界展现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也就是我们如今在朋友圈里所展现出来的内容。
根据腾讯的数据,每天有7.5亿人使用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每日总浏览量超过100亿次。
张小龙在知乎上曾回答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后来,他又在微信公开课上说:“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然而随着微信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亲密关系的平台,工作和生活混杂在一起,几百上千个好友中,可能有朋友、同事、客户、亲戚等多种关系。面对这些不同的关系,一个人所要表现的自我并不相同,发朋友圈这一简单的社交行为开始出现无形的压力。
不知不觉中,发朋友圈变得越来越谨慎,要反复斟酌字句,考虑不同的人看到这条内容的反应,有时还要设置分组,一来二去,当时想要发朋友圈的心情已经没了。
这其实是很矛盾的,人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并且期待获得反馈,但当这个反馈超过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这种期待就变成了恐惧。
“朋友圈像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地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比较强。当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张小龙说。
去年,微信团队还对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功能进行改版,用户在文章评论留言时,会对朋友可见。此功能一出收到了大量反对的声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留言本就是出于私心、想要隐藏的言论,用户并不想这些话无条件地被朋友看到。这其实也是微信中产生社交压力的一个体现。
“微信仅半年/三天可见”的功能,就是微信给出的解决方案,除此以外,微信还提供了是否允许陌生人查看朋友圈、可以双向屏蔽朋友圈、可以关闭朋友圈等多种选项,来帮助用户缓解社交压力。
在微信,有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可见感受到这种压力的人不再少数。因为每个人所能感受到的压力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微信开通“朋友圈一个月可见功能”,就是沿着这条逻辑,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
互联网分析师钱皓在微博上说:“三天”的坏处是,经常别人一进入你的朋友圈,发现什么信息都没有。这很不友好。毕竟,我们还是希望朋友圈有一种“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欢迎感。而“半年”又太长了。虽可以敞开大门,但不想进入卧室,进入更多的空间,不想让你看到半年前胖胖的样子。所以,之于“热情”的人设,这(朋友圈一个月可见)起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此外,今年微信推出的“视频动态”,也是缓解用户社交压力的重要尝试,通过此功能发布的内容留存时间更短,只有24个小时,而且不会主动推送到用户的面前。
不止是微信,很多社交平台都把目光转向缓解社交压力上。例如和微信生态很不同的微博,在上个月也推出了“半年可见”功能。
另一种“无压力社交”的方向,则是陌生人社交。这也恰好和此次微信更新中另一大变化挂钩,“漂流瓶功能”的正式下架。
这是一个在QQ邮箱中大获成功的功能,满足了当时人们对情感倾诉和匿名社交的需求。2011年10月1日,漂流瓶在微信上线,激活和转移了大量陌生用户,成为早期微信拓展新用户,增强用户活跃度的重要功臣。
但随着微信的用户生态逐渐成型,熟人社交成为微信的主要功能后,漂流瓶被慢慢冷落,不仅如此,漂流瓶的随机性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这片“海洋”里漂流的内容开始转向不好的方向。
去年11月30日,微信官方发布公告称,针对用户利用漂流瓶等功能发布色情内容或色情招嫖广告的情况。将暂时下线微信漂流瓶和QQ邮箱漂流瓶相关服务。
一停就停到了现在,“暂时”变成了“永久”。
在微信已经在熟人社交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漂流瓶”所代表的基于陌生人、弱关系的社交产品从去年年末开始不断出现,不断地有新的产品、新的玩法、新的概念出现,如何走出和微信不同的差异化路线,出奇制胜,成了每家的第一要务。
马桶MT,走的是话题主导的匿名社交,但在前两天被爆已经改名为“好记”,转型为内容电商平台。
阵仗最大的还要数一票主打声音社交的软件,这类软件吸引了大量的95后,上线两个月,音遇就超越微信登顶App Store榜首连续十八天,拿到数千万美元融资。在随后的一个月,另一款主打声音交友的社交软件吱呀在App Store排行榜中进入前五。
除此之外,还有一罐、Soul、语玩等多款产品。他们的玩法不尽相同,音遇以在线k歌、短视频信息流、直播为主,Soul则是用算法匹配兴趣相近的用户,吱呀的设计更多地借鉴了探探,只是图片变成了声音......
但和“漂流瓶”面临的困境一样,这些主打陌生人社交的产品同样栽在了色情问题上。4月18日,音遇全网下架。新华社也曝光了“Soul”“吱呀”“处CP”“寻欢-轻语”四款软件都不同程度存在头像暴露、言辞露骨、展示性暗示内容等问题。同时大部分语音社交软件还存在年龄限制宽松、未成年用户可随意进入等问题。
不久,网信办关停了9款包括“比邻”“聊聊”“密语”等与音频、视频有关的社交APP。
即便没有监管层面的问题,想要通过陌生人社交挑战微信的权威也很难。像音遇、Soul这样的产品,更多还停留在提供“玩法”,而不是满足最底层的社交需求。
陌生人社交的弱关系链既是优势,也是弱势,对于现在兴趣点转移非常快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关系链虽然能很快聚集其用户,但却很难保证用户留存,这增加了商业化的难度。
可以说,这一轮对微信的围剿,又以失败告终,每一个做社交的人看着生长八年,仍在不断进化的微信,可能只剩感叹一句“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