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一名直男真不容易,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不仅要遵循古制准备彩礼金银细软,还得按照西方习惯准备bling bling大钻戒。
中西合璧双击666,许多想要躲避天然钻戒50000点伤害的哥们只能到虎扑上寻找共鸣。
△ 虎扑老哥的求助帖
按照市场价,一克拉钻戒约等于一万瓶营养快线。是咬咬牙下个血本告别单身,还是喝一辈子营养快线?理智告诉我们这时候要放弃理智。
话说回来,其实钻石成为结婚刚需品的历史非常之短,也就是上个世纪的事儿。
而且天然钻石的储备量也非常之大,据说是人均一克拉的水平。、
既然如此,钻石为什么那么贵?它又为何成了结婚的必须品?
这一切都与一家公司有关:戴比尔斯(De Beers)。
俗话说的好,市场经济下,价格都由供需关系决定。
而戴比尔斯这家屌公司却可以轻易左右钻石市场的供需关系。
它是怎么办到的?一起来看一看吧。
在19世纪末之前,钻石的确是稀罕之物,仅仅在印度和巴西有少量发现,每年的产量也就几磅的水平,所以100多年前老百姓结婚根本不会用到钻石。
这一切都在1869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南非的金伯利市发现了一颗83.5克拉的大钻石,引发了一阵钻石狂热(Diamond rush),越来越多的人闻风而来,抱着发横财的决心在此安营扎寨。
△ 1873年的金伯利钻石市场
从1871年到1914年间,有多达5万名矿工在此淘钻,硬生生在地表挖出一个大洞。
△ 金伯利矿被称之为“Big Hole”,现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你听过美国淘金热的故事,你一定知道一顿猛操作下来,最发财的不是那些矿工,而是卖水卖铲子给矿工的商人。
这个道理放在钻石热上依然适用。
淘钻热伊始,有一位名叫塞西尔·罗兹(Cecil John Rhodes)的青年,从英国带着成堆的水泵远道而来,在南非做起了出租水泵给矿工的生意。
在赚得第一桶金后,他开始收购小型矿场,迅速扩张,并在1888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戴比尔斯联合矿业。
△ 戴比尔斯创始人塞西尔·罗兹
彼时南非的钻石原石年产量已经达到了数以吨计的水平,但是戴比尔斯决定封锁消息,阻断公众对钻石供应量的认知。
△ 对消息进行封锁
罗兹很清楚供过于求意味着什么,他一方面与伦敦的钻石销售机构签署了价格协议,人为地固定钻石的终端售价,另一方面则极度警惕任何新矿场的出现,牢牢掐住供给端。
在1896年的股东大会上,罗兹曾公开对股东表示:
我们唯一的危机就是新矿的突然发现,人们会不顾一切地伤害我们的一切。
而他应对的策略就是买买买,任何新出现的矿场都把它买下来。
所以当1902年罗兹去世时,戴比尔斯居然掌控世界了90%的钻石产业。
正如墨菲定律所言,越不想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
也就是在这一年,在南非又发现了一个超大钻石矿场——卡利南(Cullinan)矿场。
卡利南矿场做到了飞沙走石皆为钻石的地步,工人趴在地上都可以扒出宝贝。
△趴在地上就可以捡钻石
1905年,这里更是发现了一颗重达3106.75克拉的钻石原石,至今都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 重达3106.75克拉的卡利南钻石
戴比尔斯的收购要约如期而至,然而家里有矿的人就是有脾气,卡利南矿场矿主对戴比尔斯垄断市场的行为嗤之以鼻,拒绝加入戴比尔斯集团。
后来他反手将矿场卖给了一个名叫恩斯特·奥本海默(Ernest Oppenheimer)的德国小伙。
△恩斯特·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这哥门出身于德国雪茄销售世家,从小就是块做生意的料。
他17岁时跑去了英国伦敦,从事钻石的销售。在22岁那年,由于工作表现优异,他被公司派往了南非的金伯利市,作为采购代表。
在短短10年之间,奥本海默凭借高超的交际手腕,居然在1912年擢升成为金伯利市市长。
1917年,他又从大财阀J. P.摩根那里拿到了融资,开始大举开发卡利南矿场。
这让戴比尔斯大为恐慌,因为卡利南矿场的钻石储藏量几乎等同于戴比尔斯彼时控制的所有矿场的总和。
如果奥本海默将自己矿场挖出的钻石推向国际市场,那么钻石零售价格必然会血崩。
所以戴比尔斯一再approach奥本海默,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地收购卡利南矿场。
此时摆在奥本海默眼前有两个选择:
1. 卖掉卡利南矿场,拿上一笔巨款退休养老
2. 与戴比尔斯血拼,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钻石
如果你是奥本海默,你会怎么做呢?
奥本海默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卡利南矿场的商业价值绝对不止那点收购价。
但如果自己与戴比尔斯展开竞争,那又是两败俱伤的事,拼到最后极有可能一无所有,因为钻石价格体系崩盘后自己的矿场也会大大贬值。
这就像冷战时期各自拥有核武器的美苏,都能置对方于死地,所以对抗时双方也会保持极大的克制。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呢?他想出了一个你绝对猜不到的方案。
他给戴比尔斯董事会发出通牒,给出了一个对方无法拒绝的交易:
合并牟问题啦,但是合并后必须让我当戴比尔斯的董事长,否则明天就开始砸盘,大家都玩完。
戴比尔斯的董事会一下就怂了,马上同意了奥本海默的要求。
于是在1927年,奥本海默走上人生巅峰,出任戴比尔斯集团董事长。
从此戴比尔斯和背后的钻石帝国都由奥本海默家族控制,戴比尔斯成了个家族企业。
△神秘的奥本海默,至今控制着全球的钻石产业
从上面的交锋你也可以看的出来,奥本海默是个狼人。
在他上台之后,对钻石产业的垄断变本加厉了。
奥本海默有一个信条:
常识教会我们提升钻石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使它们变得稀缺,就是减少供应量。
知行合一,具体来说他是怎么做的呢?
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钻石的销售市场变得非常差,面对价格逐渐走低的情况,奥本海默想出了一个狠招:
将之前辛辛苦苦开采出的大量钻石都偷偷倒到大江大河里去。
(擦,原来资本主义不仅可以往水里倒茶叶倒牛奶,还可以倒钻石)
这件听起来像都市传说的事后来得到了验证。
1992年安哥拉一条河床干涸后,露出了不计其数的钻石,引发了当地人的哄抢。
这让戴比尔斯公司极为尴尬,豪掷了3.5亿美元收购了所有当地原住民捡到的钻石。
戴比尔斯对钻石供给病态性的控制,后来还触怒了美国政府。
二战期间,盟军正与法西斯打得如火如荼之际,美国出于军工需求想要从戴比尔斯进口工业钻石。
然而神经过敏的戴比尔斯害怕工业钻石流入民用市场,毅然拒绝向美国出口工业钻石。
这件事让美国人大为恼火,所以后来美国对戴比尔斯的反垄断审查也最为严厉。为了避免资产被冻结,戴比尔斯从来不敢把家底放在美国(主要放在南非和英国)。
到了1950年代,又发生了件让戴比尔斯糟心的事,那就是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大规模钻石矿。
这让戴比尔斯屁股坐不住了。如果苏联将钻石在国际市场抛售换外汇,那么价格体系又要乱套了。
但是原先那套动用资本对矿场兼并收购的套路到了全民所有制的苏联根本玩不转啊。
于是戴比尔斯通过一个中间机构,向苏联传话,告诉苏联有多少钻石他们就收多少,不要直接投放到国际市场上。
△ 苏联钻石广告
正好缺钱的苏联马上心领神会,与戴比尔斯达成了秘密协议,由戴比尔斯对他们的钻石统购统销。
为了消化掉这些新增的钻石产能,戴比尔斯特地开发了新的产品线——面向中老年夫妇出售的“永恒之戒”(Eternity Ring)。
这款镶钻多,性价比高的钻戒后来被投放到了美国市场,一经面世就成了爆款。
美国老百姓做梦也没想到,这些寓意着爱与永恒的钻石居然来自敌对国苏联。
△ “永恒之戒”(Eternity Ring)的广告
在苏联解体之后,戴比尔斯依然和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双方心照不宣地维系着钻石的供应体系。
△ Vladimir Putin与 戴比尔斯的奥本海墨家族在南非会面
到了90年代,非洲有许多国家发生暴乱,反政府组织也知道钻石是门暴利行业,于是开始四处收敛钻石对外销售,用以筹资买装备搞事情。这些人销售的钻石就被称为“血钻”(Blood diamond)。
如果这些低价的血钻流入市场,势必会对戴比尔斯的钻石价格体系产生冲击。
所以在戴比尔斯的鼎立支持下,2002年联合国通过了《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这项制度要求所有进口国都要对钻石来源进行核查,来源不明的钻石不得上市流通。
这么一来非洲的血钻就不能自由贸易了,一切又回到了戴比尔斯的掌握之中。
△小李子演的电影《血钻》
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了一个bug。
供给端是被戴比尔斯牢牢控制住了,但是存量市场上的钻石也是海量级别啊。
过去几十年卖出去的钻石保守估计有5亿克拉,该怎么防止这些散户抛盘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变成Holder。
戴比尔斯要制造一个幻觉:
你永远都不会抛售钻石,钻石的价值只会增长。
更绝的来了,比垄断更厉害的,是戴比尔斯的营销。
如何让消费者在钻石上建立起“信仰”?
戴比尔斯想出的招数就是将钻石和爱情绑定。
你一定觉得求婚送钻戒是西方的传统吧?其实非也。
直到上世纪30年代,意德法西这些欧洲大陆国家大多都没有用钻戒求婚的习惯。而在英国,钻石则是贵族佩戴首饰的镶嵌,仅限于小范围使用。
在1938年,有3/4的戴比尔斯订婚钻戒都被销往了美国。
那时候西方世界大概只有美国老哥喜欢在求婚时送钻石,尽管如此他们觉得意思一下就行了,并不在意钻石的尺寸和纯度,卖得最好的钻戒款式标价仅仅80美元。
这时候戴比尔斯决意为钻石打造全新的公众形象,以期大大提升售价。
他们找到了著名的广告公司N. W. Ayer,为钻石策划新的广告词,并支付了一大笔市场调研费用。
N. W. Ayer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要说服美国老哥买更大更贵的钻石,就要在公众语境下建立钻石和浪漫的联系。
有90%以上的订婚钻戒是由年轻人购买的,因此就要向他们传递一个概念:
钻石就是爱的礼物,钻石越大,纯度越高,就代表这份爱情越热烈,越真挚。
1948年,N. W. Ayer公司一位年轻的广告文案攥稿人,苦思冥想了一晚上之后,在旧报纸上写下了一句言有尽意无穷的广告词:
A Diamond is Forever /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后来这句话被评为20世纪最成功的广告语)
戴比尔斯一看,卧槽吊炸天,连忙在所有钻石广告上都加上了这句话。
有了这句广告词,消费者就被捆绑住了。
对于男性来说,一辈子一次的事情,这还不舍得花钱吗?这就有助于大大提升钻戒售价。
对于女性来说,钻石代表着矢志不渝的爱情,是万万不可以不喜欢了就卖到二手市场上去的,这就防止了散户抛盘。
顺带说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成立的。
首先钻石唯一的元素就是碳,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钻石就能气化成二氧化碳,所以在火灾现场钻戒上的钻石经常就挥发了。
其次钻石是可以被随意切割的,跟其他玉石没有本质区别,要不你钻戒上的八星八箭是怎么来的?
但是消费者可不管这些,他们只记得A Diamond is Forever。
有了牛逼的广告词,下一步就找到强大的背书,将概念贯彻落实下去。
这里戴比尔斯分了两步走:
第一步:通过英国王室的示范作用,向西方世界输出。
第二步:通过好莱坞的示范作用,向全世界输出。
在上个世纪,吃瓜业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英国王室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西方世界议论或者效仿的对象。
于是戴比尔斯开始游说英国王室,将王室成员包团接到南非旅游,参观钻石工厂,并拍成了纪录片,向公众放映。
△ 英国皇室参观戴比尔斯钻石工厂
他们成功说服了伊丽莎白女王和其他王室成员在公开场合佩戴钻石首饰,反正不用自己掏钱,都由戴比尔斯来赞助。
就这么着,英国王室成了戴比尔斯钻石的代言人,引得社会名流纷纷效仿。
△英国王室成了戴比尔斯代言人
接下来戴比尔斯在好莱坞专门设置了办事处。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星,登台时全部佩戴戴比尔斯赞助的钻石。
戴比尔斯还将大钻戒免费送给制片人,条件就是让钻戒在影片中以自带光环的形式出境。
如何自带光环呢?
就是要制造惊喜的戏剧效果。
回忆一下,你看过的好莱坞电影或美剧中,有多少场景是女主角收到钻戒后,先给一个大钻戒的特写,再给一个女主OMG的夸张面部表情特写?
其实这些桥段早期都是被刻意植入的。
科学研究显示,收到钻戒的女性自己潜意识中也知道钻石的高价是非理性的(让她们自己掏钱八成不会买),但是她们就是想体验一下影片中女主收到求婚钻石刹那的“惊喜感”,而男士们就是在为这种“惊喜感”买单。
在围绕好莱坞影星的八卦新闻中,戴比尔斯也会买通狗仔队着重描写某某明星求婚送出钻戒的尺寸和成色,比如10克拉的鸽子蛋啦,借此激发公众对大钻戒的讨论和想象。
这一套宣传攻势是极为有效的。
就拿我们的邻国日本来说,1960年代只有不到5%的男青年会在求婚时送钻戒,而到了80年代,这个数字飙升到了60%。
再后来,日本的小伙子们已然认为求婚送钻戒是现代婚礼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正是戴比尔斯想要的。
在电影《华尔街》中有这么一句台词:
你可曾想过,为何基金经理无法击败标普500?
因为他们是羊群,羊群注定被宰杀。
每个人都逃不过去的。
同样的,我们这些苦哈哈的直男也注定也无法击败戴比尔斯,注定无法逃过大钻戒50000点的伤害暴击。
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试过了。
筹备结婚时,我跟媳妇提出来说现在价格都差不多,要不咱别整钻石了,我送你颗比特币吧。
你看从变现角度来说吧,以后你要是跟我闹离婚跑路了,跑到哪儿都能把比特币转手一卖换成当地货币,美滋滋,流通性可比钻石强多了(大多数首饰店不会原价回收钻石,不信你试试)。
从爱情恒久远角度来说吧,比特币那是真的不可篡改的,只要因特耐特还在,比特币就在。
A Bitcoin is Forever。
然后我就被打了。
来源:青年横财发展会 微信号:xrich6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