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芭蕉沟,隐于深山的工业古镇

芭蕉沟镇是嘉阳小火车位于大山深处的终点站。来到此,才发现这里竟隐藏着一座有着80多年历史,近乎原汁原味儿的工业古镇。真是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山,而且一定是交通不便的深山!
芭蕉沟,是个名副其实的深山沟,最早仅是一个小煤矿,就是现在嘉阳煤矿前身的采矿点,也是当时矿工的生活区。
芭蕉沟真正成规模的是在抗战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蒋总裁亲批,把位于河南焦作的中福煤矿公司南迁至四川犍为的芭蕉沟,并成立中英合资的嘉阳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要想知道当时这个企业有多牛,告诉你,董事长是由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担任,总经理是中国“煤油大王”、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经济部部长孙越崎担任。怎麽样,比现在的“两桶油”牛多了吧!
这一时期,矿上在芭蕉沟建了大批的英式民居,以及办公和生活区,基本形成了一个芭蕉沟镇的轮廓。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继续援助扩建煤矿,修建了一批更具规模的,带有鲜明苏式风格的行政办公楼、医院、民居等建筑。这些建筑,在文革时期又被披上了浓重的时代油彩,边革命边生产,倒也热闹非凡。直到八十年代,煤矿枯竭,企业外迁,这里才寂静下来。
或许是得益于这里交通不便。就是现在,我们在镇里也没有见到一辆汽车,进出大山只有靠一条小铁路,别无他途。所以,这座具有八十多年历史,保持着英式、苏式,以及毛式文革风貌的工业古镇,竟被原汁原味儿地保留下来了。
逛荡着古老的小火车,走进古镇,看着满眼的历史痕迹,真的有一种历史穿越感。
靠近车站的是一片苏式建筑。
这是影剧院。六、七十年代,在这大山里,爬出黑暗的矿井,能够看上一场电影,绝对是一种豪华的享受了,尽管也就那么几部片子轮流放。
大礼堂。 墙壁上的每一处空地儿,都被涂写了《最高指示》。
怎么看起来就像是小贝的纹身呀,见缝就写,而且还是两派互相对着干,我要把你写的标语盖住!
还是这座办公楼的标语显得比较文明,先把别人的标语刷白,然后再写我自己的。。。
这座东方红办公楼是个标志性建筑,上面都是苏式建筑,山下就都是英式建筑了。
这是矿山的公司办公楼,典型的苏式建筑。现在改为矿山博物馆,里面详细地介绍了芭沟煤矿的前世今生,值得一看。
矿山首脑大楼的前面不像常规气派的广场,而是一个休闲打麻将的“快活林”。
快活林边上大礼堂的墙壁上,保留着那个时代的政治宣传墙报。
现而今,这类的东西,在国内已经很少见了,要找,恐怕只能到北朝鲜了。
东方红广场,那个年代必需的露天聚会场所。
广场的正面,保留着非常标准的“毛泽东思想大舞台”。那个年代,架起高音喇叭,开个群众集会、批斗会、声讨会、跳个忠字舞啥的,基本上都在这儿了。
傍晚时分,一个身孤影只的男人走过冷清的广场。
此情此景,很难让人把它和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联系起来。七十年代,许多隐于大山深处的“三线”企业,都是自成一个小社会,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人们思想简单,物欲单纯,身在大山,胸怀世界,活的倒也潇洒自在。
开放旅游后,这里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矿上开始鼓励居民开办家庭旅馆,把当年的苏联专家公寓改造成风情酒店,接待游客。
把老的矿工宿舍改造成了旅游接待设施。
当年矿上的粮站仓库。
库房墙上的标语清晰可见。
那时矿工的粮食都按照工种,核定不同的定量,每月发放粮票、油票,可能井下的采煤工应该定量最高。这个东方红大食堂应该是当年矿上的集体食堂,是矿工吃“大锅饭”的地方,不过,吃饭是要交粮票的,不能白吃!
大食堂的边上,是一条不太长的餐饮街,有十几家的小饭馆和小卖店。
这家菜根香饭店在网上很有人气。
在这里吃饭,没有菜谱,不可以点菜,要根据店家今天有神马材料选择吃啥饭,不过他家的食材新鲜绿色,价格也公道。
听老板讲,他是倒插门的。老婆的祖上三辈都在这里开饭店。我问文革时期你们家也开吗?不怕割资本主义尾巴?他说我们这里没人管,也没有那么多阶级斗争。好,这像世外桃源。
要说这里不管什么资本主义尾巴,到也对,因为这里早在30年代就是中英合资企业了。
大板的矿铲改造成了指路牌,颇具特色。中英街,就是30年代合资企业落户后,矿上开办的一个自由市场,用于交易日常生活用品。
直到现在,这条街仍然是当地人的市场街,就是文革期间,也没被取缔。
来到这条街上,感觉有些人气了。
人们互相熟悉,看起来不像买卖,更像是邻居串门。
串门聊天,其乐融融。
老人们似乎并不关心生意如何,好像能有人来串门聊天,更让人开心。
有的临街铺面看上去已经荒废了,但革命语录依然清晰。
市场上交易的,大多是自家产的猪肉、蔬菜、食品、手工器具一类的。
这里的矿工家属区仍然叫工农村。
村里有一条清澈的溪水穿流而过,水边有两棵粗大的榕树,叫情人榕。相传当年国军溃败,一师长携两位太太逃避战火于此,为留存爱情,亲手种下了两棵榕树为证。虽不知他三人后来命运如何,倒也令人唏嘘。
沿着溪水河上山,就是一大片的英式平房建筑群,当年这是最早的矿工生活区。
这种屋顶开天窗的结构是典型的英式风格,也适合当地潮湿的气候。
这片区域依山势而建,层层错落,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如今已经是人去屋空,破陋不堪。
再往山上走,就是苏式的矿工宿舍区。
这栋两层的排子红砖楼结构很有意思,很像是现在的错层LOFT联排别墅,说不定他还是鼻祖呢。
这座三层的楼房也很有意思,楼梯间很简单,但装饰的很漂亮。
最高处,应该是80年代后盖的宿舍区。
随着矿山的外迁,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年轻人纷纷离开,古镇变成老人们的世界,所以大部分的住房都是空空无人,留下的只有岁月的印痕。
小时候,幸福是件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幸福的事!扫码关注小雨点儿的微店。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东西对你有帮助.欢迎打赏.聊表心意.长按下方二维码 -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